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551  
标签:教师随笔
废名小说的意象美
废名的小说,不以性格丰满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取胜,而以奇异、鲜明、繁复的意象出奇。作者在营造他的小说世界时,也许并不经意。但这些此起彼伏、反复出现的意象却象一幅幅色彩鲜明、层次丰富的油画,那么深深地叠印在读者的心里,汇成了作者特异的审美范畴和人生探求。

      “树荫”意象。作品中出现得最多的意象是“树荫”,树荫是作者童年记忆中一个如梦如幻般美丽清凉的图景,也是作者理想社会的物化表象。江南水乡,随处可见树,没有树便没有江南,作品中的树或屹立桥头,或挺拔塔顶,或遮荫屋檐,或交织河墩,远路行人躲进树荫,休歇解凉,树荫是他们消热解乏的清凉剂,妇人们到树荫下的河墩上搓衣洗裳,更加从容不迫,更加“无风自凉”。村里的牛、城里的驴子在坝脚下放,牧人“喜欢伸开他的手脚躺在这里闭眼向天”。悠闲散淡如神仙一样。孩子们在门口的树荫下玩耍,“石地上的影子簇簇,便遮着这一群小人物。”

      “桥”意象。“小桥、流水、人家”是典型的江南风景。废名的小说处处见桥,李妈屋前有座石桥,迎送路过县城的南来北往之客。陶家村通往菱荡的石桥更加历史悠久,来历不凡,乡人们都知道当年摆渡老汉与何仙姑的美好传说。莫须有先生挈妇将雏,下乡避难,一路走过王马桥、龙锡桥、赛公桥、仙寿桥这些“伟大的石桥”。莫须有先生小时“最喜欢过桥”,他对孩子们谈起家乡的桥来津津乐道,孩子们也“最喜欢过桥”,他们对老家的桥也有了一份与生俱来的天然情缘。童年的小林往往会“忽然”到了城外的桥上,远游的学子小林回乡,也要时时“站到桥上望一望”,去作旧时的怀想,今日的沉思。桥就像故土、母亲一样,是作者乡情的系念,童年心灵历程的载体。“桥”包含的共同意绪有孤独、寂寞、沉思、向往。少年心思,何处评说?唯有“桥”而已。桥是有“灵魂”的,是童年废名倾诉的“密友”,玩耍的伙伴,哀乐的见证,跨越的中介。

      “坟”意象。死亡是人间的“自然”景象,寻常人们喜聚不喜散,喜生不喜死。但有生就有死,谁能幸免?死是生命的“忽然”,也是“必然”,废名的生命哲学,是充满宗教哲学意味的,具有辩证意义的思维。莫须有先生考察人生的“生老病死苦”,反思人生的“意义”,发现“世间是地狱,而地狱是天堂,一是结缚,一是解脱”。

      废名笔下的坟地、绿草与石碑,只有“古画”才能相比,是不可缺少的“大地的景致”。更因为死亡代表终结,走向永恒,也就格外神圣。

      废名的众多意象,无论是树荫、桥、还是坟。寄寓的都是或浓或淡的悲剧意识和禅理禅趣,聚集着废名对生命本体的思考,它们来自童年的感情经验,经过艰难的理性飞跃和跨越,奔向生命的终极审美。

      
标签:教师随笔 废名小说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废名小说的禅趣
下一篇:废名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