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3062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中考古诗鉴赏专项训练(人教版)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欣赏的相关常识。
②理解作品的内容、表达技巧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确定目标。
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不管是上至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还是下至唐诗、宋词、元曲,都有很多经典篇章,我们也学习了不少。
在今年年终考试题中,出错率高得分率低的几个题型中,恐怕诗词鉴赏题是首当其冲的了,而这却是我们东营市中考题中的必考题,要提高我们的中考应试能力,古诗词赏析不容忽视。这节课就领着大家来学习此专项 ,好不好?相信我们40分钟后一定有一个大的进步是不是?
2、了解考纲
中考命题实施细则(关于古诗词) 课件2
1、考试范围
……古诗文阅读材料选自课本内或课本外。
2、考试内容及要求
(1)正确默写名句名篇(《课程标准》附录中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
(2)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
细则解读
1、古诗词材料出自课本内或课本外,一般是课本外。 课件3
2、重点是浅易的古代诗词。
3、“初步”,说明难度不会太大;
“浅易的”说明所选篇目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因此重点关注唐诗;
“鉴赏”,是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对形象(意境)、主题(情感)、语言、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
难点:如何鉴赏,学会鉴赏的方法。
3、明确学习目标 课件4
①了解诗词欣赏的相关常识。
②理解作品的内容、表达技巧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导航,方法指津。
1、诗词鉴赏题一般是自选角度,但并非无章可寻,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有一定的规律,也就是不管考察什么内容,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主题)都要写出,再结合以上表达要求,大家可参考这样一个公式,即: 课件5
本诗运用修辞或手法,写出了内容或效果,表现了作者主题或思想感情 。
请大家思考并讨论: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经常提到的修辞和手法有哪些?
经常遇到哪些作者的思想感情?
请集思广益,看那个小组记住并积累的又多又准!
2、小组回答并补充,看课件加以订正。
附:各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课件6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咏怀、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对比衬托、
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以乐衬哀、运用典故、借用细节、虚实结合。
附:各种常见的思想感情: 课件7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展开全文阅读
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1、修辞或手法 课件8
1) 动词、形容词、叠音词等的运用:
为了使语言含蓄隽永、意蕴丰富,诗人会苦心经营、反复斟酌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其中动词、形容词是作者炼字和读者品味的首选,,因为一首诗意蕴的深浅主要取决于这类词,举大家熟悉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前者可以这样赏析:前句诗运用动词“敲”,以动衬静,突出了环境的幽静,增添了审美的情趣;后句诗中的一个“绿”字,形象生动的将春风给江南披上绿装这一变化活化了出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中运用叠词,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同时给人一种特殊的形象感受,适于表达舒缓、悠然、深沉、婉转、缠绵的情感。如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寻寻觅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连用了七个叠词,把词人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愁怨孤苦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2) 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人除了通过炼字以增强语言的张力外,还经常使用修辞方法来增强诗歌的意蕴。比如杜甫诗《旅夜书怀》最后一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比喻把飘然一身的自己比作广阔天地间一只小小的沙鸥,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孤独无依的感伤,一字一泪,感人至深。透过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的运用,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诗中蕴涵的形象,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体味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认识,进而深入诗境,引起共鸣,获得无尽的审美享受。
(3)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如《观沧海》本诗在写法上虚实结合、运用想象手法,借景抒情, 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主题或思想感情的把握
(1)大家知道古人在诗词中常表达的思想感情了,那么,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的呢?
请大家看这些标题,看能否看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课件9
《春夜喜雨》 ——喜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乡、思亲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独
——借助标题或词语,找切入点,这可是最简单、最快捷的答题路标,千万别放过。
(2)请大家做个连线题,当你看到的这些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事物时,你会想到什么?
连连看! 课件10
酒: 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流水、落花 : 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
松、梅、竹、菊 品行高洁、不畏邪恶 坚贞不屈。
圆月 团圆、思亲
鸿雁 书信
古迹 借古伤今
红豆 相思
——左边的这些事物,在古代诗歌中,都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而这些事物在诗中,有专门的术语,叫意象,而它们所渲染形成的那种情感氛围,就叫意境,往后,再让你回答什么意象、什么意境时,就不至于一无所知了吧? 课件10
——这是寻找作者思想感情的途径之二:借助意象
知人论世(联系背景)
许多诗人把个人人生的理想、情感的寄托、对时事的看法凝聚在诗中。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都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们分别生活在唐代繁荣、鼎盛、衰落的不同时期,生活经历不一样,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基调不一样。李白豪放,王维恬适,杜甫沉郁,李商隐晦涩。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他们都生活在“积贫积弱”的南宋,金人南侵,,中原沦丧,朝廷昏聩,一腔抗金抱负,却报国无门,词中于是进发出“忠愤”——一种壮志难酬的情怀。解读诗歌,要论及诗人的行事
——这是第三途径:知人论世
四、总结回顾 1、常用格式是怎样?
2、古诗鉴赏经常用到哪些术语?
3、寻找诗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一般会注意哪些方面?
五:课堂训练 发放活页纸训练题
你能根据所学内容对以下各诗作简单赏析吗?自选两题
1、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作者借物咏怀,将 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进行对比, 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2、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用“铺”准确、形象的写出了太阳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时的情景,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3、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 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 人在武陵微醉。
“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这首词以物况人,作者以“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还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的情感。
展开余文
4、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答:诗人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从而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或作者运用“排”字写出了鹤冲天而上的形象,托物言志,以此表明自己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
5、绝句两首(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第一二句写了色彩缤纷的四种景象,再加上其中一个“欲”字,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赋予花朵摇曳多姿的动感的特点。
或者:这首诗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作者面对一二句中所描绘的如画之景,勾起了漂泊伤感,最后一句流露出归心殷切的思乡之情。
晏殊的词《浣溪沙》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使用了什么写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两句词“新”与“旧”使用了对比的写法,再联系内容,作者通过对比表面上写作者在唱一曲新词、饮一杯醇酒时,感到这春天的天气同去年一样,亭台景物也依旧,实际上是抒发一种哀叹惆怅的感情。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绦(tāo):丝带。
⑴一、二两句中,诗人用“碧玉”“绿丝绦”写出了早春杨柳的哪些特征?
⑵“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你对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23. ⑴嫩绿 柔美 (2分,各1分)
⑵把春风比作神奇的剪刀,将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描绘出来了,突出了春风给大地万物带来了活力。(3分。意思符合即可)
别云间
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背景和来历:
这首诗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情志:
“泉路”、“灵旗”表达了宁死抗清的决心,“南冠”和“毅魄”既有誓死如归的悲壮,又有江山沦陷、诀别故土的悲愤。
诗人抒发了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表现了诗人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中考古诗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人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
考前小结温馨提示——写给即将走进中考考场的学生们(人教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课程名称:
高中议论文快速构思(40分钟写满800字)
课程形式:12节课,14个word文档打包下载
是否收费:收费
有需要的,请添加尹老师微信13958889955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