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论文
阅读:2023
标签:
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苏教版高三教学论文
议论文之4——剪取材料,结构篇章(苏教版高三选修)
淮安市淮海中学备课组
【学习目标】学习剪取议论文材料的方法,结构篇章。
【教学过程】
一、导语(事例引导)
下面两个片段的观点是一样的,哪个更有说服力呢?为什么?
[片断1]观点:成熟是善于认识自我、否定自我。
一个人无论想做什么,首先要认识自我。只有认识自我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改正自身的缺点,使自己有所提高。一个连自己都不能准确把握、正确认识的人,又怎能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他人?他无法掌握分辨是非的尺度,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这样的人又怎能说他成熟呢?
[片段2]观点:成熟是善于认识自我,否定自我。
俗话说得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我是明智的。我国宋代大文豪苏轼少年时博闻强识,聪颖过人,自己也以为学富五车,无人能敌,便写一对联悬于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结果老邻居拿着一本书向他“请教”,他不由得大惊失色,书上他不认识的字比比皆是。苏轼意识到自己的狂妄与自负。从此,他虚心学习,刻苦攻读,并且把对联改为“立志识遍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反躬自省,敢于自我否定,让苏轼由轻狂少年变为成熟学子,也奠定了一代文豪的风范。可见成熟是善于认识自我、否定自我。
比较后明确:论文既要“讲道理”,又要“摆事实”。有理无例,缺乏说服力(无例则无“力”)。我们虽然知道议论文要善于运用事例来证明论点,但很多同学在写作中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事例并不少,但却难以支撑论点。有例仍无“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怎样恰当举例,让我们提出的观点令人信服,有说服力。
二、分析原因,采取对策
[片断一]观点:写作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
著名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就善于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写了大量的悲喜剧以及诗歌,终于成了不朽的艺术大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傍晚乘凉时发现苹果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往天上掉?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得出了地球表面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这一科学论断。
问:上文所举的例子是否恰当?
明确:不当,论据和观点所指范围不一致。举例论证,最重要的是注意论据和论点方向的一致性,所选事例必须与论点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看清观点所指的范围、方向后,所摆“事实”是否就能恰当证明观点呢?
[片断二]观点:成熟是懂得关心、理解他人。
钟子期能深解俞伯牙的琴声,理解他心中的苦与乐,因而成为了“知音”。子期死后,俞伯牙摔琴大哭:“我无子期,留琴何用?”足以见到他二人友谊之深,互相了解之深。春秋时期的管仲,曾经辅佐公子纠,后公子纠被灭,自己被牵连,好友鲍叔牙不但不“敬而远之”反而冒被杀危险,极力向桓公推荐管仲之才,于是才有了为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鲍叔牙是真正成熟的人。
问:上面片段中的两个例子和观点所指的范围一致吗?
明确:此处用了两个材料“知音”和“管鲍之交”来证明“成熟是懂得关理解他人”这一观点。但“知音”一例证明的是心有灵犀的友谊的可贵,已超出了“成熟”观点所指范围,不当,去掉。而第二个例子中似乎有关心、理解,但从表述来看又不明确。什么原因呢?让我们先来看看“管鲍之交”故事的具体内容!
管鲍之交
春秋时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甚深。
他们俩人曾经合伙做生意,一样地出资出力,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只是他家里穷呀。
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绝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
管仲和鲍叔牙参加作战时,每次冲锋都是鲍叔牙在前,而撤退时管仲总跑在前面,人们讥笑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送啊!
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为齐国另一个公子纠效力。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
齐桓公登基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坚决辞去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力荐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能,却赞美鲍叔牙能知人、荐贤。
诊断:材料剪取不当
处方: 紧扣观点灵活剪裁
这里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观点确定、材料选择完成后,如何“剪裁、整合材料”才能使你所选择的材料更恰当,更有力的地证明、支撑你的观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试着修改这个片段,让“管鲍之交”的故事能有力地支撑作者的观点“成熟是懂得关心、理解他人。”
问:在“管鲍之交”的材料之中,哪些地方能体现鲍叔牙“关心 、理解”管仲呢?
(1) 关心管仲生活出钱合伙做生意,当管仲自己多分利时,鲍叔理解他这么做是“家境贫寒”;
(2) 管仲几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理解他“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3) 一起作战,管仲总是冲锋在后,撤退在前,鲍叔理解他“放不下家中的老母”。
思考1:这些“理解”是如何体现鲍叔牙“成熟”一面的?
(1)管仲自己多分利,鲍叔牙不计较个人利益并替他说话;
(2)管仲几次被撤职,别人都排挤非议他时,鲍叔牙不仅不随声附和,而且坚持自己的看法:管仲是有才之人;
展开全文阅读
(3)管仲临阵逃跑,鲍叔牙不仅不告状并替他表白苦衷。
思考2:这些理解所体现出的成熟,有何作用和意义呢?
鲍叔牙对朋友的理解信任,对朋友宽阔无私的胸怀,诠释了沉稳大气的成熟,是这份成熟赢得了二人一生的友谊,也间接地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赢得了天下人的称赞。“管鲍之交”更为后世传为美谈。
[修改后片段] 观点:成熟是懂得理解他人
春秋时鲍叔牙和管仲是一对好友,他俩合伙做买卖获利时,管仲总会给自己多分钱,别人认为管仲贪财,而鲍叔牙却替他解释,这么做是因为家境贫寒。管仲曾多次在作战冲锋时逃跑,人们讥笑管仲胆小怯懦,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而是放心不下家中的老母!管仲曾公开坦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可见,鲍叔牙能够深知朋友在困境时内心深处不被人了解的一面,设身处地,体谅对方。鲍叔牙对朋友的理解信任,对朋友宽阔无私的胸怀,诠释了沉稳大气的成熟,正是这份成熟赢得了二人一生的友谊,也间接地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赢得了天下人的称赞。“管鲍之交”更为后世传为美谈。由此可见,懂得理解他人是成熟的标志之一。
三、剪取材料的方法
(一)要求:
1、看清观点所指的目标、范围来选材,根据观点中的关键词筛选有效信息。
2、将筛选的有效信息整合、概括
3、扣住观点分析说理
(二)方法:
1、共性与个性结合
共性即我们所说的典型性、代表性、权威性,事例中的人和事应有一定的知名度,不能过于冷僻、陌生,应做到“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个性是指除了使用经典的事例外,也可以自己或周围的人或事为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联系自己、联系实际。一篇文章中的事例应以共性事例为主,个性事例为辅。
2、时代性和历史性结合
时代性是指事例要新颖,能体现时代精神,不用或少用陈旧老套的例子。我们要坚持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不要与世隔绝,置身社会之外。历史性则指事例也可选择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出现过的人,但所选事例,一要切合观点,二要旧瓶装新酒,从中挖掘出新的因素。近年来,很多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一些历史名人,如屈原、曹操、李白、杜甫、陆游、文天祥等,但有的学生却能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赋予历史人物以自己的情感和新的内涵,站在历史的高度褒贬人物功过。这样不但非常恰当地论证了论点,而且还使读者对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有了新的了解,增添了一份深情。
3、叙议结合
议论文以说理为主,事例是为观点而存在的,所以事例一定要与观点有关,与观点无关的事例就是累赘。另外,在事例前后要有一定的分析、评论,将事例和观点沟通、联结起来,不要只举例而不说理,否则这样的事例只能是点缀的附属物,成了为举例而举例,从而影响到论证的力量。叙议结合的方式主要有先叙后议,边叙边议,先议后叙再议等。如: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你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使你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使你迸发出生命的潜能。这不是简单的宽容,这宽容如硎,磨砺着你的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
这段话先叙述,后议论,从要重视反对者的声音和价值,上升到这样做不是“简单的宽容”,更能“磨砺意志”,层层深入,取得了很好的论证效果。
4、事例的单用和多用结合
我们不但要多方面积累材料,而且还要做到一料多用,特别是一些经典的材料,其内涵意义十分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可以发现不同层面的价值,应学会充分利用。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总可以在某些方面某个角度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结点、相似点,这就为一料多用提供了前提。以屈原为例,2002年“心灵的选择”以屈原在坚守高尚的人格还是向奸佞小人屈服之间进行激烈的内心斗争为材料,可以写出切题的好文章;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可以写屈原并没有因为与楚怀王同姓而影响他对大是大非原则的判断;2004年“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2005年“纪念”、2006年“雕琢心中的天使”同样可以屈原为例,从屈原的不同侧面证明不同的论点,从而发挥材料以一当十的功效。
此外,议论文的事例还应做到有层次性,即不同的分论点要有不同的事例。如果所有的事例都是属于同一论点的,就有“掉书袋”之嫌,是重复累赘的表现。一篇文章的论据必须要按照一定的外在或内在的关系来排序,或从古到今,或从中到外,或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来排列。
四、结构篇章,布局全文
应试作文因时间匆促,不可能反复琢磨,必须以基本结构模式为拐棍,迅速布局全文,才能步步到位,写出与试题要求切合的文章,赢得全局,获得好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一般地说,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有人谓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共同的要求是开头必须提出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选用材料分层次地论证论点,结尾归纳总结。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三句话即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拖泥带水。
第二段:提出分论点并举出详例进行剖析,叙议结合。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只是要写好详例剖析殊为不易,不少学生忘记了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叙事过于详尽,变成了记叙文的写法,这是应该尽力避免的。本段的首尾是议论评价性文字,中间是高度概括性的叙述(一般不超过120字)。
第三段:再提分论点,运用略例排比,形成气势。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还可以用正反对比,凸现中心。即在上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
第四段:继续提出分论点,辨证分析,立论周全。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辨证的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
第五段: 联系实际,升华主题。这一段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这种布局非常适合考场作文,因为它的优势很明显: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无啰唆拖沓之嫌,使阅卷老师一看即明;论据充实,论证充分,有效地克服了写议论文内容空乏的毛病。
高考佳作 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生活就像一个魔方,很多事情都发生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很多人认为出人意料的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其前因后果,就会发现它的必然性,发现其实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须知没有付出就没有累累硕果。
在今年揭晓的中央电视台 “感动中国”的大人物中,有几位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公众的视野,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却在过去的一年中,和闪光的人物一起感动中国。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的徐本禹;危险中保全试飞样机,惊天一落,创造了奇迹的梁万俊;传递温暖汇聚爱心,揭开艾滋病盖子的桂希恩;毒贩子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的边境缉毒虎胆英雄明正彬……当这些原本平凡的人物名字出现在“感动中国”的揭晓榜上时,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但试问,如果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坚守困境的顽强精神,没有非凡的业绩和举动,他们何以感动中国?由此可见,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究其原因其实都在情理之中,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
不仅在国内,在国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看似意料之外实则尽在情理之中的例子,马克思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能著成《资本论》;居里夫人能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牛顿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玻尔组建了世界上一流的量子物理学派;贝尔发明了电话……这些出人意料的累累硕果与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分不开的,与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
大到伟大的科学家和历史人物,小到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同学,我们都可以发现“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事情,看着成绩单上“黑马”们的成绩,在羡慕的同时你可曾想到成绩背后那挑灯苦读的夜晚,课堂上那全神贯注的表情,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胜枚举,从这些事情中我们看到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理解了“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真谛——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点评: 这是一篇典型的中规中矩的议论文,这些年来,大多数考生舍弃此类文体,往往过分地追求标新立异,殊不知,此时再回归旧体也成了一种新鲜、一种独特。本文的思路非常清晰:先紧扣“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提出自己的论点——“没有付出就不会有硕果”,然后分别从国内、国外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呼应首段,使全文浑然一体,这样一步步写来,犹如行云流水,丝毫没有滞涩之感,而且文章的语言精练,可见作者笔头功夫不浅。本文选用的材料很典型,很有说服力,体现了考生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
五、习作训练
请以“责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运用恰当的方法剪取材料,按要求结构文章,不少于800字。
标签:
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苏教版高三教学论文
议论文之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让高考作文“秀”一回(人教版高三)
下一篇:
师德演讲:我爱三尺讲台 无怨无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