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533
标签:
教师随笔
历史的明镜和神话的魔镜
邵燕祥
最近一次,一位三四十岁的出租司机,从现实说到历史,从对现实某些现象的不满,便歌颂已故主席毛泽东的盛德,说“毛主席那时候没饿死过人”云云。
我知道,毛泽东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就关心国计民生,就说过吃饭是第一等大事,也就是民以食为天的意思吧。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他更是从政治高度上关心群众生活。1949年以后,每逢天灾,也总是三令五申,不许饿死一个人。这有大量的事实,几乎无须一一举证。
然而,我与今天四十岁左右以上的人们一样,是过来人,是五六十年代之交大饥馑的亲历者。那一次虽曰天灾其实更多是人祸中,非正常死亡的人数好像没有正式公布过;然而从历年人口统计数字看来,除去常年死亡率以外,再考虑出生率会有所下降的因素,大致可以估算出那几年直接间接死于饥馑的,不在少数。怎么能说毛泽东时代中国没有饿死过人呢?
多年来人们常引魏征的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面对的这位相对年轻的司机师傅,从汽车的反光镜里可以看清来路上的车情,但“历史的镜子”,在那一段,对于他,仿佛是模糊一片了。
于是,我忽然悟到,有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今天某些现象不满,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不是中了反对改革的蛊惑之害,毋宁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不满原是可以导向改革,导向自强的。但若因对现实中某些现象不满,回头寻找盛世,却很容易走入误区。比如这位司机,他读小学的时候,大概正在文革取消历史课的当口,后来满耳朵灌的是“莺歌燕舞”“形势大好”云云,而有关国内50年代中以来左的错误指导下的史实,长期以来是封锁的,甚至是大大伪饰过的。他们压根儿手里没有一柄完整明澈的“历史的镜子”,叫他怎么“以史为鉴”呢?
我并不主张在今天去搞什么“忆苦思甜”,叫他怎么“以史为鉴”呢,这个办法,远在毛泽东健在的时候已经失灵了。我记得70年代初在所谓干校(实际上是整治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场所),不止一次地组织当地的贫下中农来做“忆苦思甜”报告;那是在河南,原意是让他们控诉“水、旱、蝗、汤(国民党军汤恩伯部)”的,孰料忆着忆着就转到大荒年,再一问,说的是1960年了。
对于当时河南的农民来说,对于当年经历过饥荒的中国人来说,这些既不是故事,也不是新闻。但是对于那时未记事的孩子,更不用说在那以后出生的一代两代人,如果没有真实历史的补课,则他们是会相信毛泽东时代没有饿死过人,以致可以悬想为神话般的桃花源的。本来是对当前有些世象认识不清,而从对历史的怀旧中求得虚妄的安慰;但如长久沉浸其中,闹不好,那关于往昔的神话和新编神话,就会成为掷向今天,掷向改革开放的石块了。
历史的镜子照出来的应该不走样,走样的就不是历史,而是神话的变形魔镜了。
标签:
教师随笔
历史的明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文革”七问
下一篇:
民主与民贵 --百姓感谢和公民意识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