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700
标签:
教学论文
略谈诗歌的构思(选修)
诗歌的构思即指诗作者在孕育(酝酿)诗歌作品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诗歌创作在于构思,尤其是构思点,即“外界感应主体(人)←→诗作品”的中介思维,这最为必要。人们常说“中间阶段”、“中间环节”等只是其中的某一个侧面层。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中介思维”,不然一切艺术中介理论都为空谈。
有人说:“诗人认识分析问题最尖锐”。这点可能在于诗人所触及纷繁复杂的事物,多以多角度侧面,或以“逆向”等作为全方位思维活动的基础的。话又说回来,对于诗歌创作往往不会跑出这种思维,否则诗人感受生活就不那么细腻地捕捉情绪,以及在头脑里生活所闪现一瞬的影子了。这种思维意识的不断反复、扩散来反映生活,暴露人的灵魂,而转化为诗歌作品。
就在这反复、扩散到作品间,诗人感受生活的想象力就充当了诗作者的构思点。如果没有它,创作就会遭到损伤或者中断,因为“心灵在追求一连的意象或者观念,如果拿它来和事实的全部体系比较,就会停止或者破坏。”思维也就是如此。当另起炉灶时,这时创作的再次构思又开始了。所以,把握构思点对于诗创作的十分必要的,但这并不充分,这还要看思维活动是否受到损伤或中断,直接地说,诗歌创作是否受到阻碍,即损伤程度或中断的结果情况。
联想(主要是形象思维;推想,幻想主要是抽象思维。社会学科的思维和自然学科的思维有所不同,可能就在于此。)诗歌创作的想象形式是关键性支点。这就是说诗歌作者要把某一事物(包括人自身)与另外某一事物或其他若干种事物间相似之处,能够认识到,把握住其要害点。培养、锻炼这种思维方式之一,最好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笔者在这儿认为拟人、象征等是比喻中分支出来的一个相对独立性的修辞手法),对此尤其是刚写的作者很有必要。因为“想象恰恰是心灵在作用着,在追求着、探索着心灵经验的关系所提示的各种可能性。”比喻则充当了诗作者过河的桥(想象力)。
我们回到“外界——感应主体(人)——诗作品”(中介思维)中来,以诗例说明问题。
以《年轻的白桦树,走向一个季节》(何香久;见《当代青年抒情诗三百首》,黄邦君编选)这个题目来看,白桦树只是在四季中变换年轮,以及形与叶的变化,而作者冠以“年轻的”一词以及一个“走”字,就把白桦树喻化为动物——人,这样的白桦树就“活”了,即作者构思点适当,想象就有“力”了,这说明诗人感受外界生活时,联想到的生命在“比喻”里具有了“张力”,这“力”让读者去阅读,去欣赏,让记者受到诗歌艺术的感染。
当然,不仅诗歌的题目或某一诗句要如此,而且整首诗也应该有这种“张力”,才能网住读者的灵魂。
例如,诗人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同上)一诗,我们从创作时间以及整个内容来看,诗人以“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那是十多年前”开头,而以“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结尾,全诗跨度大,不仅写了在动乱的文革中具体的人的情感(爱情)被封锁了,而且对民族之爱也被歪曲,并且民族意识也被关闭了。只有在家里读《海涅歌谣》,“向蓝天发出”“爱情的信号”,“我”不能也敢表露或表现出“基本的爱或升华的爱”(我们曾经历过的,或读了此诗的都会感受到一点的)。因“钥匙”在高压气氛中如气化般“腐朽”了。所以,“我”企图般地呼唤太阳来照耀着“它”。诗的结尾句对主题升华却是一句很好的点缀了。全诗贯穿于“中国——我(个体)——民族”之中,而以纵横的意识形态和文艺为托渲染、以“钥匙”与“封闭”对照,以“钥匙丢了”显出诗歌力量而给人深厚之感。诗歌联想开阔突现构思而且具新颖,比喻有方而不俗;这在于构思的支撑点使诗的力度体现出来,诗句中:心灵——不再流浪,钥匙——躺,太阳——看见等以“虚与实”的比喻转化,使全诗清新而显得深沉,“钥匙”就成了“意识”象征了。
人们说,如果能找到支点,地球也会被一个撬起来。在诗歌创作中这也同样有道理的,即说,构思点会推动诗作者的进步到成熟。总之,构思力量在诗歌创作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创作力的问题。
标签:
教学论文
略谈诗歌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中学语文教学图形分析法试探(必修)
下一篇:
伟大的悲剧(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