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923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学习目标

      1. 了解庄周及《庄子》有关的常识;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志, 名, 置, 息, 适, 穷,是)、虚词(其, 之, 以, 而, 焉)和文言句式(判断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2. 了解庄子的思想和文风; 分析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及“逍遥游”的准确含义。

      3. 鉴赏本文用寓言说理, 想象奇特、意境开阔的特点; 以及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的写作艺术。

      文题背景

      1.  题目解说

      逍遥, 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是庄周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逍遥游》一文是《庄子 • 内篇》的第一篇, 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 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当中, 形成独特的风格。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一凭的主张, 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周的眼里, 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 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 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 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 超脱于现实, 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 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 追求无条件的、无任何束缚的、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2.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 名周, 宋国蒙(现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 战国时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庄子“其学无所不窥, 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世称“老庄”。把“天道”看成世间万物的本源, 主张顺应自然, 反对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及礼仪制度, 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同时, 也充满了悲观、虚无的情调, 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

      庄周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 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 否定客观真理, 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一切顺应自然, “安时而处顺”,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 他主张无为而治, 反对一切社会制度, 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 跌宕多姿, 想象奇特, 构思巧妙, 善用寓言和比喻, 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这种随意洒脱的文风容易对初读《庄子》者造成一定的障碍, 即对文章的主旨不易把握。《逍遥游》集中体现了庄子文章的这一特色。

      3.  作品简介

      《庄子》一书, 是庄子及其后学集体创作的结集, 是道家的经典之作。据《汉书 • 艺文志》著录, 原为52篇。今存共33篇, 分为内篇7篇, 外篇15篇, 杂篇11篇。内篇一般认为是庄子自著; 外篇和杂篇有些篇章与庄子的思想有所不同, 可能出自后学或其门人著。

      《庄子》一书, 在汉代以前未受重视, 到了魏晋时代社会动荡, 玄学盛行, 才受到人们的关注。唐代统治者崇尚佛老, 故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皇帝下诏名《庄子》为《南华真经》, 追赠庄子为华南真人。

      《庄子》构思巧妙, 想象奇特, 词汇丰富, 尤以巧用寓言见长, 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 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作家的思想和创作, 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 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 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 《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 《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 《螳臂当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 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4.  背景简介

      庄子生活的年代, 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 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周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 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 发出沉痛的抗议。一方面“窃钩者诛, 窃国者为诸侯” (《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羞与为伍, 但另一方面, “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史记 • 老子伯夷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他无力改变现实, 心有不甘, 所以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 在绝对的自由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这种情况下, 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整体把握

      《逍遥游》居《庄子 • 内篇》之首, 是阐发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观点的著名篇章。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纲领。就艺术特色来看, 也可称为庄子的代表作。其文雄放、奇幻, 足以显示庄子的思想和文章所特有的风格。“开宗不了逍遥字, 空读南华三十篇”(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 可见《逍遥游》在《庄子》一书中的重要性。

      全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展开全文阅读
      第一部分从篇首到“圣人无名”, 提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无待”, 从而达到逍遥的境界。

      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窅然丧其天下焉”, 进一步论证“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曰”至篇末, 归纳主题, 指出“逍遥游”的最高境界。

      本篇课文节选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即从篇首至“圣人无名”。“逍遥游”的含义, 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

      选文一开篇就尽显壮阔、神奇, 以大鲲巨鹏展开想象, 并穷形尽相地进行夸张的描写。这种异想天开之辞造成先声夺人之势, 似乎是对鲲鹏大加褒扬, 但随即笔锋一转, 指出鲲鹏看似逍遥, 实则还未达到逍遥的境界, 因为鲲鹏还是“有所待”的。与鲲鹏的“大”相对应, 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蜩和学鸠等“小”的形象, 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接下来是对上述观点的扩展和深化。作者列举了大年和小年对立的例子, 进一步发挥了物有所待的观点, 所列举的事物无论短命还是长寿, 都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随后作者借商汤和夏棘的问答, 再次言及鲲鹏, 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最后一段, 作者步步深入地对“无待”进行了论述。先以批判目光短浅的庸人引出“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以及更胜一筹的“御风而行, 泠然善也”的列子, 但又随即指出, 二人尽管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但还是有所待的。作者先述后议, 先破后立, 在列举了种种有所待的现象和事物之后, 阐述了什么是逍遥之境, 怎么样才能达到逍遥之境。在庄子看来, 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 才能做到“无待”, 才能达到“逍遥游”, 而要达到这种境界, 就得做到“无己”“无功”“无名”, 尤其是要做到“无己”。

      写作特色

      一、富于想象, 善于夸张, 多用比喻, 在想象和夸张中营造雄奇开阔的意境, 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写鲲鹏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写树木寿命之长, 曰其以五百岁、八千岁为春秋。将想象和夸张大量运用于哲理散文中, 气势磅礴, 意境开阔, 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 使之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二、善于运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 • 寓言》中提出“寓言十九, 重言十七, 卮言日出”, 《天下》篇又提出“以卮言为曼衍, 以重言为真, 以寓言为广”, 其实这也正是《庄子》一书的写作方法。如《逍遥游》一开篇就运用了鲲鹏的寓言来说明“有所待”, “以寓言为广”, 将寓言用在说理当中, 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使说理更透彻明了, 也使文章具有了象征的意味。随着事理的推进, 作者在寓言中加入了卮言的手法, 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 引出“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的命题。为了说理的需要, 作者又“以重言为真”, 虚构、假托或征引前人之语, 通过“汤之问棘”深化了其观点。第3段则运用“以卮言为曼衍”的方法, 抽象论说, 层层推进。从中可看出作者艺术技巧之高超。

      三、夹叙夹议, 借助比喻和历史故事阐发哲理, 节节叙事, 节节议论, 或以具体形象感人, 或直接摆出观点, 议论方式灵活多变, 增强说服力。

      四、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文章多次进行“小”与“大”的对比, 如蜩、学鸠与鲲鹏的对比, 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等, 最后点出一直隐而不发的“有待”和“无待”的对比, 使说理更充分有力。

      本文虚实相生、纵横跌宕、错落有致、开阖有度、挥洒自如, 确如李白所赞: “开浩荡之奇言”。虽然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是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 关于庄子的思想也是众说纷纭、有待鉴别, 但从其艺术特色上来说, 庄子之文汪洋恣肆、浩淼奇警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一些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方法还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问题探究

      1. 庄子散文中的寓言具有什么特色?

      《庄子》一书善用寓言, 《逍遥游》也充分显示了这个特点。《庄子》一书中明言“寓言十九”“以寓言为广”, 司马迁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 大抵率寓言也” (《史记 • 老庄申韩列传》)。综观全书, 确如司马迁所言, 《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 数量之多, 运用频率之高使他人只能望其项背。

      所谓寓言, 即寄寓之言, “意在此而言寄于彼”(王先谦《庄子集解》)。庄子散文的寓言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是暗喻性。庄子的寓言通常是和比喻结合在一起的, 如在《逍遥游》中, 鲲鹏等的寓言其实就是比喻。同时在这些寓言故事中又插入了大量精巧的比喻, 如水与舟的比喻, 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等, 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二是想象性、虚构性。先秦作家善用寓言者不只庄子, 还有孟子、韩非等人, 但庄子之寓言不同于孟子的民间传说和韩非的历史典故, 而只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 寄辞于其人”(刘向语), “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 大多是由自己想象虚构而成。如果说孟子、韩非等人的寓言重在“实”和“真”的话, 那么庄子的寓言则偏于“虚”和“幻”。而这种想象虚构又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 奇幻异常, 变化万千。

      三是多义性。对庄子寓言的解释, 向来是丰富多义的, 因为庄子寓言的寓意大多隐而不发, 比较模糊, 有的难以理解, 有的可以有多种解读的方法, 其意蕴无穷、内涵丰富, 需要努力把握和领悟。

      2. 如何正确理解本文题目的含义? 

      什么是“逍遥”? 王先谦《庄子集解》曰: “郭庆藩云: 逍遥, 依《说文》, 当作消摇。又引王瞀夜云: ‘消摇者, 调畅悦豫之意。’”成玄英疏曰: “彷徨, 纵任之名; 逍遥, 自得之称; 亦是异言一致, 互其文耳。”“逍遥”本义可指“游戏以自乐”, 悠游自得的样子, 有无所羁绊、无所依傍、无所凭借之意。

      “逍遥”一词除了用作题目外, 在原文文末还出现过: “今子有大树, 患其无用,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广漠之野, 彷徨乎无为其侧, 逍遥乎寝卧其下。”这里, “逍遥”与“彷徨”对举, 根据文意, “彷徨”所表达的意思侧重于“身游”, 与之相对, “寝卧其下”的“逍遥”应该是指“心游”“神游”了。在本文中, “逍遥”指的是无待的自由, 即圣人的精神境界。逍遥和游是分不开的, 在一定程度上, 逍遥就是游, 逍遥的本质和意义由“游”来表述, 游是逍遥的式样。“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


展开余文
      关于练习

      一、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 想象奇特, 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 阐明自己的观点, 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诵读课文, 谈谈你对文中的想象的理解。(设题意图: 设计此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并加强学生对想象描写的领悟。)

      参考答案:

      《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篇章之一, 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 寓说理于想象、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中, 形成独特的风格。

      从这篇文章看, 庄子最主要的是想象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 这种境界其实是不可能达到的, 但庄子却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来使想象的“逍遥”至境具体化甚至人格化。为了要描述这种想象的至境, 让人们相信确有“逍遥”的境界, 庄子展开具体的想象, 先通过对许多具体形象和事例的想象和创造来说明天地万物皆“有所待”, 步步深入到“无待”的境界。而这些具体的想象又具有独特的风格。

      一是在想象中夸张, 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 作者极写鲲、鹏之大: “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寿之长, 曰冥灵: “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曰大椿: “以八千岁为春, 八千岁为秋。”都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 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 极写鲲、鹏之大, 与之相对应的, 明说斥  之小, 暗指人的渺小。大如鲲鹏尚不能逍遥, 何况渺小之人呢; 写冥灵、大椿之长寿, 也暗喻了人生短暂, 连长寿之人彭祖也只能算“小年”。这种“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都是在想象中完成的。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 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形象化, 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作者否定争名夺利的世俗之人, 追求逍遥, 但自己也摆脱不掉人生的羁绊, 在这种矛盾的情感之下, 就借着这种大胆夸张的想象来寄寓自己的理想。

      二、下列文言词语有不同的意思或用法, 这在过去所学的古诗文或成语中都出现过, 你能举出一二例来说明吗? (设题意图: 此题主要是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常见意思和用法, 做到“温故而知新”。参考答案后列出了一些原题中未列出的义项, 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参考答案: 

      若:1.像, 好像。例句: 背若泰山, 翼苦垂天之云。(《逍遥游》)

      2.假如, 如果。例句: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3.你。例句: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4.表对称时, 除了有“你”“你们”之意, 也有“你的”之意。例句: 更若役, 复若赋。(《捕蛇者说》)

      此外, “若”字还有以下用法或意思: 

      ①及, 比得上。例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 •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表他称, 他, 他的。例句: 孔子生不知其父, 若母匿之。(王充《论衡 • 实知》)

      ③表近指, 这, 这样, 如此。例句: 南宫适出, 子曰: “君子哉若人! ”(《论语 • 宪问》)

      ④表选择, 或, 或者。例句: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 封万户。(《汉书 • 高帝纪》)

      ⑤与“夫”“至”等结合, 组成“若夫”“至若”, 用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 表示语气。

      例句: 若夫乘天地之正……(《逍遥游》) 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是:1.代词, 这。例句: 是说也, 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2.动词, 表判断。例句: 巨是凡人, 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此外, “是”字还有以下用法或意思: 

      ①形容词, 正确。例句: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意动用法作动词时, 有“以……为是”“认为……正确”之意。例句: 是己而非人, 俗之同病。(《问说》)

      ②助词, 与“惟”构成“惟……是”结构, “是”表宾语前置。

      例句: 吾少孤, 及长, 不省所怙,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斯:1.副词, 则, 就。例句: 夫天下之道, 理安, 斯得人者也。(柳宗元《封建论》)

      2.代词, 此。例句: 予为斯序, 既痛逝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斯”字本义为“劈”, 如《诗经 • 陈风 • 墓门》中的“墓门有棘, 斧以斯之”。另有一种用法是用作句中、句末语气词, 如《诗经 • 豳风 • 破斧》的“哀我人斯”。

      之:1.助词, 的。例句: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2.代词, 这, 此。例句: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3.助词, 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 无实义。例句: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之”字的用法或意思还有: “到……去”, 如《汉书 • 高帝纪》中的“沛公引兵之薛”; 第三人称代词, 如《汉书 • 高帝纪》中的“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 吾能尊显之”等。

      特:1.形容词, 独, 独特。例句: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

      2.副词, 只。例句: 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三国志 • 蜀书 • 诸葛亮传》)

      “特”字有“公牛”之意, 引申为“雄性牲畜”, 也可泛指“牲畜”, 另有“配偶”之意, 用作副词有“特此, 特别”之意, 用作形容词可表“杰出的、独特的”。

      修:1.长。例句: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修饰。例句: 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修”字主要用作动词和形容词, 用作动词时有“修建”“修理”“治理”“修养”“修订、修改”“编写”“学习、研究”等意思, 用作形容词时还有“善、美好”之意。

      三、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 如“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鲲鹏水击三千里, 组练长驱十万夫”(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等。再找出几例, 体会其中鲲、鹏的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设题意图: 此题主要是引导学生适当扩大阅读范围, 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并能结合课文对查找的资料进行内容意义上的体会。)

      参考答案: 

      如李白的《大鹏赋》、西汉贾谊的《鹏鸟赋》等, 都是以鹏鸟为主题的作品, 此外还有毛泽东的词《蝶恋花 • 从汀州向长沙》: “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等。

      这些文学作品大多深化了庄子笔下高大雄伟的鲲鹏形象, 人们习惯于将鲲鹏与斥  对比, 突出大与小的形象之分和优与劣的境界之分。在这些作品中, 作家往往为鲲、鹏的伟大形象所倾倒, 从而将自己的愿望和志向寄托在鲲、鹏身上, 可以说鲲鹏意象是人们志向高远、充满希望和力量的一种象征, 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人们对鲲鹏形象也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但事实上, 在庄子的思想中, 尽管鹏、安鸟有别, 尽管鲲鹏的形象确实比斥  高大, 境界也比斥  高, 但它们同样是“有所待”的, 同样达不到“逍遥”的境界。庄子反复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 还是能看出作者在向往逍遥却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是寄寓了自己的感情的。

      教学建议

      一、可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法, 在诵读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对庄子思想、文章所体现的观点以及写作手法、艺术特点等进行讨论。教师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对一些问题不必有标准答案, 如对逍遥至境的认识等问题, 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余文
      二、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 历来对其思想的认识和评价也是众说纷纭, 教师对此不必过多阐发, 也不必过分批判。通过对此篇课文的学习, 使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初步的了解即可。但也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当介绍前人的研究成果, 让学生对庄子的全貌有更多的了解。

      三、本文的学习重点应放在艺术特点方面, 如想象、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寓言的特色, 浪漫主义色彩及汪洋恣肆的风格等。可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 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和新奇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 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在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全貌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对文章进行把握和理解。

      四、由于本文是自读篇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生的自主性, 遇上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可由小组向教师提出, 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参考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 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巨大, 不知道有几千里; 鲲变化为鸟, 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 不知道长到几千里; 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 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鹏鸟啊, 它在大海上运行, 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海。《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 “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 翅膀击水而行, 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 它乘着旋风回旋向上飞, 一直冲上九万里的高空, 它离开北海, 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啊。”林泽之中浮动的雾气、空气中飞动的尘埃, 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色深蓝, 这是它的真正颜色呢, 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鹏鸟在天空往下看, 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水积得不深, 那么它浮载大船也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之处, 那就只能拿芥草作舟, 如果放上一个杯子, 那杯子就不能在水中浮动了, 这是因为水浅而船大啊。如果风聚积得不够大, 那么它负载巨大的翅膀便没有力量。所以大鹏要飞到九万里高空, 风就在大鹏身下负载鹏翼了, 然后大鹏才能乘风而行, 背负着青天, 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 然后才能计划着往南飞去。蝉与斑鸠讥笑它说: “我从地面一下子起飞, 碰着树枝就停下来, 有时或许还飞不到树那么高而落到地上, 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度再向南飞去呢? ”到近郊野外去的人, 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 肚子还是饱饱的; 去百里之外, 则需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 到千里之外去, 出发前三个月就要准备粮食。蝉和斑鸠这两个小鸟又知道什么呢?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 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根据什么知道它这样呢? 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月时间的变化, 春生夏死的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 这就是短寿的。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叫冥灵的树木, 它把五百年当作春, 把五百年当作秋; 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 它把八千年当作春, 把八千年当作秋, 这些都是长寿的。而彭祖(只活了八百岁)如今却以独特的长寿而闻名于世, 一般人和他比, (羡慕他), 不是很可悲吗? 商汤询问大夫棘就是这样。在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的北方, 有很深的大海, 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 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 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 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 它的名字叫做鹏, 它的脊背像泰山那样高大, 翅膀好像天边的云彩, 它乘着旋风盘旋而上飞到九万里高空, 穿过云气, 背负青天, 然后计划往南飞, 飞到南海去。斥  讥笑它说: “它要飞到哪儿去? 我跳起来向上飞, 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 在蓬蒿丛中盘旋飞舞, 就已经到了飞翔的最高限度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啊。

      所以, 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之职, 善行能联合一乡, 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 能力能使全国人信任的人, 他们自己很得意, 其实和斥  一样所见甚小。而宋荣子嗤笑这几种人。世人都称赞他, 他并不因此而奋勉, 世人都责难他, 他也不会因此更加沮丧。他认清物与我的分际, 辨明荣与辱的界限, 不过如此而已。他在世间, 并没有追求什么。即便如此, 他也还有尚未达到的境界。那列子驾风行走, 飘飘然轻快满足, 十五天之后才返回来。他对于招福的事, 也没有拼命追求。列子这样乘风而行虽然免于步行, 但他还是有所依靠的。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 驾驭六气的变化, 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的人, 那他还依靠仰赖什么呢? 品行修养最高的人能够达到“无我”的境界, 因此说, 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 神明之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为、不求立功, 圣哲的人不追求立名。

      (配合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高中必修5第二单元)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逍遥游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下一篇:《师说》和《套中人》教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