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案例
阅读:5156
标签:
教学案例
七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案例
《在山那边》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学习诗人坚定的信念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瞬间
2、体味诗歌的哲理性:经历风雨后就能见到彩虹。
能力目标:
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2、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朗读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步骤:
一、导言:
问:同学们啊,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它的题目是什么呢?
答:在山的那边。
二、朗读:
1、听录音朗读一遍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
3、齐读朗读一遍
板书: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瞬间
三、理解:
方式:以讲读为主,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第一节:小时候妈妈给我希望,我却因而失望。
1、痴想:童年的我对山外的海有无限向往。
2、哭着:爬上那个山顶看到的还是山,我感到非常失望。
3、拟人:铁青着脸,是我的失望情绪的反映。
第二节:因为具有信念,所以产生希望。
问:作者失望之后还爬山吗?
答:爬,一次又一次的爬。
问:是什么原因让他不停的爬山?
答:山外有大海的这种不屈的坚定信念。
问:作者为什么能听到大海的喧腾?
答:因为他坚信大海就在眼前。
问:怎么才能看到大海呢?
答:翻越一座座山,一次次战胜失望,就能看到大海,实现自已的理想。
五、练习:
讨论练习一、二。
六、作业:
抄写课后所列生词。
板书设计
一、向往大海 二、坚定信念
爬上山顶 一再爬山
感到失望 看到大海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本文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复习:
问:本文第一节讲什么意思?
答:妈妈给我希望,爬山而产生失望。
问:本文第二节讲什么意思?
答:因为不屈的信念,使不断从失望中产生希望。
问:“山”指什么,“海”指什么?
二、思路:
痴想——向往——希望——爬山——失望——信念——希望——爬山——成功
三、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一遍。
四、鉴赏: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再根据学生发言总结。
1、新诗:
(和课本后面近代诗比较得出结论)
句式自由活泼,不讲究来仄押韵。
2、哲理:
形象:爬过一座座高山就能看到大海。
意义:克服一个个因难就能实现理想。
展开全文阅读
3、象征:
山——困难 海——理想
意义: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五、主题:
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就能成功。
六、练习:
练习三(或者写一些和课文内容一致的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理解: 思路: 鉴赏:
一、向往 二、信念 失望 新诗
大海 希望 信念 哲理
失望 大海 希望 象征
标签:
教学案例
七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案例
在山那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黔之驴(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下一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