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课堂实录
阅读:4245  
标签:课堂实录 高一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课堂实录
《人教社语文高一第二册现当代小说单元复习》公开课教学实录(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堂复习公开课的教学实录作者:成旭梅

  [教学目标]

  人教社语文高一第二册“现当代小说”单元复习。

  [教学重难点]

  人物形象分析与语言的品味。

  [教学设计理论背景]

  1、最近发展区理论。

  2、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理论。

  [教学行为实施过程]

  (一)以“现代文鉴赏”的高考要求导入。

  幻灯显示2005年高考现代文大阅读一览表。(略)

  师:由表可知,“大阅读”以散文类文章命题为主,是现代文命题的基本格局。削减“小阅读”客观题题量,增加“大阅读”主观题题量,主观性越来越强,分值越来越高,强调文学的评价鉴赏,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基本趋势。

  从发展来看,现代文大阅读应倾向于文学性较强的作品阅读,作品的语言、人物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应引起重视。

  随着高考对考生综合能力考查的重视,作为现代文阅读方面的最高能力等级,鉴赏评价类试题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

  因此,今天我们的复习不仅要面对行将来临的期末考试,更在于获得长远的小说鉴赏的方法论,请注意:鉴赏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人的“审美品质”。怎样提升审美品质呢?

  (二)教师提示单元教学要求:本单元着重鉴赏人物形象与语言。下面围绕这两个目标展开复习。

  师:请回顾小说三要素。

  生:人物、情节、环境。

  师:请结合情节与环境分析人物形象与语言。先回顾《祝福》情节。幻灯演示:
  师:请分析鲁四老爷形象。

  生1:保守、封建。

  生2:迷信、反动。

  师:同学们用了较为程式化和政治化的语言来标签人物形象,这样的概括比较抽象,能以自己的理解、用更精到的语言来概括吗?请注意:小说从本质上来说是“人学”(板书“人学之质”),而非“政治学”,应更多地从“人”的立场,来剖析环境对“人”的影响。

  教师提示同学们关注以下情节:鲁四老爷在与祥林嫂的第一次接触中并非更关注人物主体本身的际遇,也并不遗憾优秀务工人才的流失,而是从封建礼法的一维准则来评判事件、评判人物。参照我们当下的生活,比照鲁四老爷的行为,我们如遇祥林嫂这样的寡妇,会像鲁四老爷一般反应吗?这里的情节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1:不会,我们会同情她的遭遇。

  生2:这里说明了鲁四老爷与其所代表的封建礼法对“人”本身的忽略与扼杀。

  师:很好,已经开始关注人本身了。请进一步分析考察卫老婆子为代表的其他人。着重分析他们对祥林嫂二次婚姻的看法。

  生1:鲁镇的人认为祥林嫂非再嫁不可——不嫁,不听从婆婆,不合礼法。

  师:祥林嫂再嫁可保平安吗?

  生2:再嫁亦不可——封建时期女子再嫁有损贞节,亦不合礼法。

  师:这就突现了封建礼法的荒谬性。更大的荒谬还在于当祥林嫂二度丧夫后再至鲁镇,当她成为一穷二白的无产阶级、举目无亲的弱势群体之时,她在鲁镇遭遇了更多的冷遇,这一切的不幸不外乎她是一个女性——其时,男性死了再多的女人又何妨,他们不需从一而终,而女子丧夫则被认为不祥。如此荒谬的礼法,它使得深处其间的底层女性无所适从,焉得不死!反封建主题,不言而喻。

  师:更进一步分析鲁镇人对祥林嫂死的看法。看以下文句,读出“淡然”: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注意从“人”的立场分析,不要贴政治标签。

  生1:冷漠的、麻木的。

  师:“还不是穷死的”一句,说明什么?

  生2:对祥林嫂死亡原因的不明。

  师:有没有想追究弄清死因的愿望?

  生3:没有,“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一句足可证明。说明了当时人们对这样的死亡已习以为常,非常蒙昧。

  师:对照当下,你对一个人的死亡会抱这样的态度么?

  生4:不会。这就说明封建愚民政策对“人”的“异化”。(板书:异化)

  师:解读以下这一段:“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至“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活得有趣”一词颇具意味,是指鲁镇除祥林嫂外的所有人们吗?

  生:“活得有趣”,指的不是祥林嫂,也不是鲁镇的劳动人民,因为鲁镇的普通人“特地寻了来”听祥林嫂的故事,可见也是百无聊赖。

  师:“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如何体会?

  生1:想通了,想明白了,所以“舒畅”。

  生2:反语,结合全文,尤其是此前一句“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表达了作者的愤激之情。(学生鼓掌,表示同意)

  师:通过对“人”的关照解析,可见封建观念对人的占有、压制与异化,反封建主题的提出,可谓水到渠成。幻灯展示由本课思路得出的本文主旨,即主题的“人性”维度:

  封建愚民政策(精神摧残的利器)衍生了四叔、四婶、柳妈为代表的全镇的人,他们不自觉地共守着不成文的虚空的封建道德,他们构成的集体话语场使得他们在面对一穷二白、举目无亲、精神困顿而濒危的祥林嫂时毫无人性的同情,毋论关爱,更有甚者,取消了祥林嫂作为人的主体性、剥夺了其人权、政治权利,集体价值走向了非人性的沦亡。祥林嫂因而成为一个彼时的零余者。

  文章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揭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将原本统一的天理与人欲(人欲即是一种天理)对立而对人性的抽离和扼杀,指出封建时期人吃人的社会本质;而辛亥革命没能从根本上解除底层百姓精神困境,从而提出反封建的必要性。

  师:总结鉴赏两个方法论:1、小说乃人学,要注意更多地从人性本身来解读题旨;2、小说是自我的投射,鉴赏时要掘进自我的存在。提示根据这两个方法论,探讨《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人物形象与语言。请学生朗读幻灯展示内容:


展开全文阅读
  “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

  “难道这还用解释吗?……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

  生1:“理所当然”莫名其妙,什么“理”?

  师:很敏锐。大家说这个“理”是什么理?是顺乎人情之“理”么?

  生2:不是,不允许人骑自行车,不顺乎人情。(学生大笑)

  师:答得好。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本记录了当时“自行车”的先锋意义,否定自行车就是否定了先锋,否定了新生。在今天看来,“自行车”是符合人性需求的事物,不应被否定。

  师:再请关注“我一看见您姐姐,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比较泰戈尔说:“爱人啊,你点燃了我的双眸。”

  生1:别里科夫不正常,他不是真正的恋爱。

  生2:别里科夫不正常,他的“理”甚至把人性的恋爱给扭曲了,这就说明他的“理”是歪理,不合人性需求的“理”,从而否定了沙皇制度的统治。(学生掌声雷动)

  生3:别里科夫与祥林嫂一样被异化,一样走向了“人性”的悲剧死亡。(学生再次掌声雷动)

  师:好,已较好地掌握了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论。人的异化、人的体制化是优秀的文艺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当下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多有涉及,如影片《摩登时代》《肖申克的救赎》《飞越疯人院》,卡夫卡的《变形记》,中国70后80后创作的小说作品等。由本次分析,我们还需关注小说鉴赏的什么问题?

 生1: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

  生2:文学作品是现实的反映,不能脱离现实分析。

  师:这是小说鉴赏的方法论之三。(板书:现实的反映)

  生3:别里科夫这个形象是作者的夸张、变形,不能等同于现实生活的真人。

  师:提了一个很好很有专业深度的问题。余华有这样一段文艺创作的理论:“当我发现以往那种就事论事的写作态度只能导致表面的真实以后,我就必须去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寻找的结果使我不再忠诚所描绘事物的形态,我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什么意思?

  生1: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手段。

  生2:小说必须通过虚构来集中反映生活的真实。

  师:说到点子上了。反映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典型真实正是虚构存在的意义,虚构夸张了现实的美与丑、虚构升华了真实的感动。(板书:现实的位移〈虚构的意义〉)

  师:如果说前两个文本共同展示了“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不同程度的异化,那么《边城》《荷花淀》这两个作品则抒写了美好的人情。请学生朗读幻灯展示文段,体会《边城》《荷花淀》优美的人性审美形式:文段1:

  “翠翠依傍祖父坐着,问祖父:‘爷爷,谁是第一个做这个小管子的人?’”至“翠翠俨然极认真的想了一下,就说:‘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你会不会被一个人抓到别处去?’”

  文段2: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至“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生1:翠翠与爷爷的对话反映了人物间的亲情。

  生2:反映了沈从文的写作目的:抒写湘西边城的优美、健康的人性形式。

  生3:水生嫂及女人们的对话很生活化,反映了对丈夫的爱。

  生4:在特定的抗日背景下,水生嫂们对抗日丈夫的爱就是对国家的爱。

  师:答问准确到位。补充一个鉴赏要点,就是刚才说到的“自行车”的问题,同学们提到“自行车”都笑了,这个情节很有趣对吧?能否将“情节”作为小说鉴赏的一维尺度?(学生各执一词,难置可否)

  师:展示幻灯: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最短的小说——

  《生活》北岛

  “网”

  师:有情节吗?

  生1:没有情节,内容只有一个字。

  生2:有情节,情节在人们结合现实、结合自我的想象与联想中。(学生鼓掌)

  师:读出了文学作品的真旨趣。文学的审美过程,文字的缺失不是问题,思想的缺席将会导致审美的失败。(板书:不可缺席的思想)

  师:总结此课,小说鉴赏,不可只看文字情节的表层,而应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深度体验:1、人学本质;2、自我投射;3、现实的反映(虚构的意义);4、不可缺席的思想。

  师:展示幻灯文段,进行拓展训练:孙友田的《买鞋》(文段略)

  生1:情节很简单,就是“买鞋”,不能只关注表面的简单情节。

  生2:人物语言的时代性很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文革。

  生3:也同样写出了人物被时代的异化。

  师:小结全课:本课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即如何从“人物形象和语言”的角度鉴赏小说,这是小说鉴赏的重要维度。当然,小说鉴赏需要关注的问题并非止于这两个维度,第四册我们还要进一步探讨小说的鉴赏。课后请同学们进一步深入体会并操练本课内容。全课结束。谢谢同学们的积极配合。
  成旭梅,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温州。本文编校:王玲
标签:课堂实录 高一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课堂实录 人教社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立意高远分自高——阅卷老师评析浙江2009年会考作文
下一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