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案例
阅读:3979
标签:
教学案例
高一教学案例
苏教版高一教学案例
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我与地坛》(第二课时)
枣庄八中 孙莉
一、教学目标及设计意图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有了新理解、感悟的过程。(第一课时)
2、理解母亲的深沉伟大及母亲对作者生命观的影响。(第二课时)
3、品味、积累优秀语句。
4、设计意图: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被选在了“精神支点”板块。在文章中作者对生命进行了解读,由解读个体生命到探询生命永恒的流变。选文节选了两部分,作者以极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不幸经历和对生命的思考。因此这篇散文那么文章理解的重心应在“精神”上。要让学生理解到作者面对个人不幸的命运如何实现自我超越的以及“人应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苦难”。
二、内容分析
1、文章分析
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的故事,不是直接叙述事件,而是通过自我心灵的对话,自问自思,自我设想母亲的想法。写母亲实际上是写我对母亲的“理解”,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态度”的理解,而这些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展示了母亲面对苦难时的“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母爱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他们所处年龄可能只会停留在具体做法这一认识层面。因此要引导他们向更高层面去思考,向永恒的生命去靠拢。还要培养学生旺盛的生命斗志,特别时面对生命的苦难挫折时的态度。
3、资源分析
史铁生散文《秋天的怀念》
《我与地坛》(全文)
普希金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三、设计亮点
1、从整体把握文章,避免将文章分割成字词句。
本文是一篇凄婉动人的散文,在设计中力求从文章的整体把握,因此在学生熟悉了课文之后,便用一个大的问题领起全篇:第二部分主要写母亲,但文章的题目是《我与地坛》,为什么不用《我与母亲》,这是否背离了文章的中心?这一问题就将学生原本停留在“母亲”为作者做的一些具体事情上的目光转移到了地坛,“我”,“母亲”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确保了学生对于文章的整体理解,避免将文章条块化。
2、注重学生个人感悟,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老师的适当点拨有机结合。
3、重视学生的语言感悟和语言积累。
文章对于我们的情感冲击,对于我们的心灵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本文的语言有着其独特的特点:沉静的,绵密的,抒情的。在课堂上注意了学生的读、悟、记相结合,对于特别好的句子,采用老师范读、学生范读、齐读等形式。比如选文的倒数第三自然段“曾有好多回……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感情。另外学生自主找感动自己的语句来记忆,增加其语言积累。
四、现场实录(片段)
师:大家已经熟悉了课文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了我与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但文章的题目是《我与地坛》,为什么不用《我与母亲》,这是否背离了文章的中心?
(学生自主思考讨论)
生: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发生在地坛的。
师:除了因为事情发生在地坛,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学生沉默)
师:看来这个问题对同学们来说有点难。那好,咱们把这个问题化难为简,首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地坛,作者与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
生1:母亲送“我”去地坛。
生2:母亲去地坛找“我”。
师:一位年迈的老母亲推着自己年轻残疾的儿子,如果你是这位母亲你有怎样的想法?或者你是这个年青人,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
生1:作为母亲非常痛苦、难过、担心。
生2:作为这个年青人,痛不欲生,感到前途渺茫。
师:当时这位母亲一定是非常痛苦、难过、担心,但是这位年青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他不会注意母亲当时的感受。那么当母亲去世,他冷静下来后如何描写母亲当时的心情?
生:有一些词句表现了母亲当时的心情,如:犹豫、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师:由此看来母亲痛苦着作者的痛苦,那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怎样的母亲来面对这双重的痛苦?
生1:是一个理解儿子的母亲,“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生2:是具有坚忍意志的母亲,“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生3:是毫不张扬地爱着自己儿子的母亲。“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位理解儿子、具有坚忍意志、毫不张扬地爱着自己儿子的母亲。母亲这样的一生为作者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
生:面对苦难时要坚强的活着,要自强不息。
师:我们一直围绕着“我”与母亲的故事在做文章,那么回到开头的问题好像还应该是“我与母亲”,但为什么是“我与地坛”?
生1: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和母亲的故事与地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我对母亲的沉思都是在地坛完成的。
展开全文阅读
师:很有层次性,能不能将“我”地坛母亲之间的关系阐述的更完整?
生:地坛是连接“我”和母亲的纽带。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母亲都给过我生命的启示,可以这样说地坛是我虚化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
…………
五、自我反思
本节课,注重了文章的整体性,能够较好的驾驭教材。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有较好的课堂效果。但在处理母爱这一主题时,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还不够。课堂上学生读书时间太少,对于“学生如何读”指导不够。对于疑难问题老师的点拨还不到位。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够深刻。
六、观点争鸣
观点一:课堂基本体现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课堂上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过少。
观点二:本文的重点应该是在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上,从母爱入手可以,但不能仅仅停留在母爱的层次上,应该从母爱切入生命。
七、专家评说
本节课执教老师教学素养高,教材驾驭能力较强。学生自己找文中喜欢的句子背诵,体现了自主学习。问题的设计,能够将学生由母爱转入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新课改课堂上要注重过程与方法,必要的语文知识理解要与朗朗读书声相结合;学生的体验感悟与表达交流要相结合;教师的适当引导要与学生的思维广度相结合。另外作为一节好的语文课,除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外,还要注意师生文本等多维互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关注学生的学,看看学生知识理解力是不是有所提高。
标签:
教学案例
高一教学案例
苏教版高一教学案例
我与地坛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过秦论》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
奇妙的对联(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