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776
标签:
教学论文
八年级教学论文
《发问的精神》解读(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发问的精神》解读
徐江
1.先看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的解读
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关于《发问的精神》解读基本上是错误的。该书之错有二:其一是论点判断错了,它认为论点是“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其二是后边的论证方法也判断错了,它认为“第(10)—(14)段”是“反面论证”。
2.关于《发问的精神》正确解读
文章的基本论点不是“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是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而是“要有‘发问’的精神”。文中明确说了“要用一把钥匙开启”生活中的“密库石室”,作者提倡“能发问,勤发问。”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这句话是回答“为什么‘要有发问的精神’”。它从理性上告诉读者,能“发问”这一生存现象在人生活中体现出的基本规律。而“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由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这句话,则进一步阐释“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正是因为人在生活中能“发问”,所以才能有后来“知识的获得”,才有“新发明、新创造”。这两者虽然都在说明“发问”与生活的关系,但它们是“被解释”与“解释”的关系。作者的根本目的,不是让读者知道“发问是思想的进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是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这些理性的认识,而是让人们明白这些认识之后,要在生活中坚持“发问的精神”。这是一种理性论证,是阐述坚持“发问”的理由,“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这句话是前边《徐江论证系谱图》中的“符合说”,“知识的获得”、“新发明、新创造”则是“实用说”,所以说不要把它们看作是基本论点。
而随后在(5)(6)(7)(8)(9)段讲析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孔子等人的事例“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则是以具体的事例进一步阐明前边所讲坚持“发问”的理由,尤其是用“贵”字作结,指明“发问”的意义更有力量,他们坚持了“发问”因而“获得”了知识,有了“新发明、新创造”。这样,就把理性论证与事例性论证结合在一起,从普遍规律到社会实践,从抽象的道理到具体的感性事实,有理有据地讲清了为什么要坚持“发问的精神”,也就是“发问的精神”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有何积极作用,没有这样的社会价值,坚持“发问的精神”还有啥意义呢?它与前面相呼应,构成典型的“论”与“证”相结合的“论证”形式,如此分析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什么是“论证”,提高论证的能力。
(10)-(14)段与其说是“反面论证”还不如说是“自诘论证”。
第⑩段“也许有人会说”是一种很典型的揣摸别人的口气,至于是不是真有那种怀疑,那倒不确定。但想到前面,主动出击,就把可能存在的诘难者的嘴堵住了。“何必多问”这是论者自己想到的读者可能有的想法,虽然诘问的口气有些强硬,但毕竟有一种怀疑和困惑的心理在里面,特别是在诘问前说了那么多理由,有书、有老师,努力学,用心记,事情“就成了”。这里仅仅是对“发问”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过分看重书和老师,缺少主动性而已。实际上“也许有人会说”本身就是假设“发问”,把别人可能存在的怀疑、困惑提出来,它并不是明确的坚定的反对 “发问”的一种主张——我认为在生活中不需要发问的精神,这里借“也许有人说”假设发问,正是为了主动解释它们。所以说,不要把第(10)段“也许有人会说”的诘问看成是“反面论点”。当然也不是“反面论证”了。
如果说(11)、(12)段有些“反面论证”的痕迹的话,即“不能发问”就会发生如何如何的消极现象,至少(13)段是没有一点儿“反面论证”意思的,完全是从正面阐述“发问”与生活的关系。而⒁段是作为全篇的总结,重申“要有发问的精神”,而且更强调“能”和“勤”。它怎么是反面论证呢?
标签:
教学论文
八年级教学论文
发问的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
<雷电颂>教案(人教版八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