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474
标签:
教师随笔
黄河知多少(网友来稿)
nanshanyelao
前言:偶然翻开笔记,看到了这篇我几年前写的听课随笔。文中所列现象在今日亦复普遍存在,故欲在网上发表,以便与诸多语文教师共同探讨。
有一位教师选择了光未然的诗作《黄河颂》作为一节新课改示范课的教学材料。
上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展示各自搜集的有关黄河的资料。学生们在课外也真下了功夫了,关于黄河的材料五花八门:有说的,有唱的,有上黑板写的,有出示图画让大家观赏……末了,教师还意犹未尽,出示了他自己收集的多种相关材料。一番展示,热热闹闹中二十多分钟的时间过去了。在随后的十几分时间里,便是朗诵了。教师朗诵,学生朗诵,铃声响起,一节课结束。
评课时,各种花环,诸如“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新理念,新思路”,“注重了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之类,纷纷套在了那位授课者的头上。正当那位授课者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时,一位权威人士给他泼了一瓢冷水:“我认为这节课有美中不足,这位教师还没能完全放开手脚,探究得还不够。可以提这样一个问题,“黄河知多少?”让学生去探究。比如,它的含沙量,它附近环境的恶化,我国保护母亲河的措施及成效,你对治理黄河流域的设想等等。这些都是热门话题,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听完这番高论之后,全体在场人士无不连连点头称是。
“权威人士”的高论的确有道理。按他的高见,上完这首诗,学生们可能都成了研究黄河的专家了。
问题是,这还是语文课吗?
在语文课堂上学习《黄河颂》这首诗,重点理应放在对诗作本身的赏析上。指导学生搜集材料,重点应该在这首诗的背景及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密切关系上。探究的重点应该是诗的主题和诗的艺术性。教者已经把学生带向歧途,“权威人士”还想把学生领向何方?
理念再新,把一节语文课上成一节非语文课,总不能说是一件好事。语文就是语文,它涉及到诸多学科的知识,但它绝不是各科的综合。天文,地理,体育,美术······它们都是一些专门的学科,有专门的专业老师教授,语文课还是应该完成语文自己的教学任务。
新课改中的语文教学,不能迷失了语文自己!
2008年3月20日
作者邮箱: 906974447@qq.com
标签:
教师随笔
黄河知多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唧唧”是什么声音[木兰诗](网友来稿)
下一篇:
《塞翁失马》“其父”意思释(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