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831
标签:
教师随笔
《论语》(人教版教师随笔)
(1)教材介绍《论语》的形式时说,“有的是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下面举的两个例子都是“子曰……”缺少“其弟子的言论”,《论语》中“有子曰……”、“曾子曰……”有好几处,可以略举一二。
(2)教材介绍《论语》的交谈形式时,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书下应加注释:“轻”字是衍文,原文应是“愿车马衣裘……”
(3)教材介绍《论语》夹叙夹议的形式时,举的例证是《季氏》篇中的“齐景公有马千驷”章。
“齐景公有马千驷”章原文是: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译文:齐景公有四千匹马(古时用四马驾一车,“千驷”即四千匹马),死的时候,人民认为他没有什么美德可以称颂。伯夷叔齐二人饿死在首阳山之下,人民到现在还称颂他们。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说:“这一章既没有‘子曰’字样,而且‘其斯之谓与’的上面无所承受,程颐以为《颜渊篇第十二》的‘诚不以富,亦祗以异’两句引文应该放在此处‘其斯之谓与’之上,但无证据。朱熹《答江德公书》云:‘此章文势或有断续,或有阙文,或非一章,皆不可考。’”
这一章,内容混乱,谁都说不明白,教材以此为例说它是“夹叙夹议”的形式,实在是不恰当。
(4)教材说“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4次,应为109次。
(5)教材对“克己复礼”的解释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
“克己复礼”的“礼”,不仅仅指“礼让”这么狭窄。礼,指政治体制、法律制度、道德规范、礼节仪式。“复”,可训为“实践”,《学而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言可复”意思是承诺的话可以实践。
“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实践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的要求。
“复礼”,也有不少人解释为“恢复周礼”,那是从批判孔子主张社会倒退的角度理解的。
(6)教材说:“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
“仁者爱人”,不是孔子提出的,这四个字出自《孟子•离娄下》。《论语》中出现的是“爱人”,《颜渊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学而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7)教材说孔子“被人误解时,他也会急得直天发誓(《雍也》)。”
教材只说了孔子被人误解而指天发誓的事,并未举出实例,只说明了篇目《雍也》。原文是: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南子是宋国的美女,卫灵公夫人,掌握卫国大权,名声不好。孔子去会见了她,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如果做了不正当的事,上天厌弃我吧!上天厌弃我吧!”
张宝正
标签:
教师随笔
论语》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和新《红楼梦》:贾宝玉的生命意志漫谈
下一篇:
《奇妙的对联》课文注释修正(人教版教师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