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52  
标签:教学论文
拨云见日识清伎俩——简谈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应对策略a href=http://ruiwen.com/friend/list.php(教师中心专稿)/a
四川省盐亭中学 向玉洪

      众所周知,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题中难度是较大的。而其中的文章分析题(往往以“文意”理解的形式出现)又属难中之难。作为考生,究竟如何应对?下面,仅以近五年的高考题为例作些分析。

      先来看一下题干:

      1996年 19题“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1997年 19题“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1998年 22题“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1999年 16题“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000年 16题“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不难看出,它们均以文意理解为基础,或一要求选出符合文意的一项,或要求选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要准确得选,必须弄清三个或一个选项错误之所在。可这些错误的选肢又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不是人人都能一下子识别出来的。此时,考生“不识最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外”。因此,考生要善于拨开云雾,重见天日,然后趋身而入,方可识得真面目。

      但是,如果你面对迷雾而茫然不觉,你也仍然只能望“山”兴叹,不辩真伪,最后只得怅恨而归。不要着急,兵法有云: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当你谙熟对方(出题人)制造“迷宫”的“伎俩”,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后,纵然它瞬息万变,你也能正确识别。

      文言文阅读的材料,高考以人物传记为主,时、地、人、事是它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命题者往往在时空、人物、事件上设置“迷阵”,混淆是非。分析前面例题,可归纳出如下“伎俩”。

      一、混淆时空。如98年高考,22题A项不符合文意。A项内容是:“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书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该叙述基本符合原文情节。只“当即”一词有问题,读原文可知,在“若水言”(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后,“章再上,乃止(挂服举哀)”。可见,并非“当即”。此类假像极能掩人耳目,其原因就在于所叙述的前后情节均与原文符合,仅仅是缩短了对空而已。

      又如99年高考16题D项。“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准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错。单纯看,什么“关心”、“请命”、“谢绝”、“革除”、“造福”均系苏琼所作。问题在哪里?读原文体会发现,“关心”、“请命”、“谢绝”乃苏琼“除南清河太守”后于“天宝中”所为,而“革除”、“造福”乃苏琼“迁左丞,行徐州事”对所作,命题者有意将发主在两个时空的事情混为一谈,所以错误。

      二、乱造因果。如97年高考19题C项。“狄仁杰在谏劝时,十分讲究语言艺术,他称赞高宗有如尧舜,而尧舜又是以宽厚仁爱为本的君主,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谏劝”错。分析文段会发现,“为此”前后的内容均符合文意,毛病出在“为此”上,这里把狄的称赞和高宗的纳谏确定为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实原文并非如此。高宗在狄的“固谏”(称赞)之后说了句“须法外杀之”,可知他并未完全接受狄之谏劝,待狄又说“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踢死”并反对法令无常后,“高宗意乃解”,直到这时才完全接受狄的谏劝。可见促使高宗纳谏的原因有二:一是狄的“固谏”,二是狄有关法令的主张,而直接原因却是后者。如果不纵观整个劝谏过程,这种移花接木式的乱造因果很容易麻痹人。

      三、曲解主体。省略是文言文中很普遍的语言现象,阅读时如果不善补充,就分不清对象,以致迷惑。如1996年高考,19题错误之一A项,“郭永屡次援引法令节制丹州长官,因而受到威胁,但郭永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反而为他说好话,向朝廷作了推荐”。“但”字后有问题,原文是“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关键是第四分句,谁“缪为好言”?“荐”谁?联系前三分句,此分句主体应为“守”。再说,这里并未写到“守”之优点,郭永“荐之朝”是不合事理的,据理解文,A项所述也讲不通。

      又如,2000每高考16题C项。“胡质帐下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错。错在“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原文有“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一句,“他信”是指谁的信使?此处可据事解文,根据前文所叙,都督“请假还家”,暗中准备了盘缠,“每事佐助经营之……行数百里”,可见都督的巴结之意,而这一切,地并未向胡威说明,“威疑之,密诱问”,方知。按都督的表现,他会主动通过信使告诉胡质途中之事?按照胡威“清慎”性格,他能不告诉父亲途中之事吗?

      综上,阅读文言文时,根据语境、据理(事)解文,辩明主体,是十分重要的。

      四、无中生有。如1996年高考,19题B、D项均错。B项“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旱’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致县中百姓刻石记载了他的奇功异绩”,错在“求得”二字,原文是“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雨立至”纯属巧合,哪里是郭永主观而为呢?D项“郭永不愿与世浮沉,他坚持自己的志向而受到百姓的爱戴,数年后回大谷复职时,老人孩子非常热情地对待他”,原文是“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只有“复过”,哪有”复职”之事?

      比起现代文来,古文往往“一言九鼎”,一个字一个词往往有丰富的含意,但阅读时并不能随便想象,理解必须忠实原文,否则就会出现“求得”、“复职”这类子虚乌有之事。


展开全文阅读
      据高考命题人之一的余闻先生讲:“构拟这类试题(指“文意”理解题——笔者注)中的错误点,常常是在大体准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辨别。”(见《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分析》:《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8期第23页)因此,只有考生识清其干扰的“伎俩”,辨别“错误点”,才能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伎俩”还多,如颠倒主次、混乱顺序等,不可尽举。然而,只要考生训练有素,又善于发现规律,总结、运用策略,“文意”理解题是能迎刃而解的。

      2001年6月

      
标签:教学论文 拨云见日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辨清扩展关系,准确掌握成语音形义——例谈成语复习(教师中心专稿)
下一篇:我喜欢杜老作品——代序(教师中心专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