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66  
标签:教学论文
问题研究,推动课改发展a href=http://ruiwen.com/friend/list.php(教师中心专稿)/a
梅江鹏

      【摘要】面临课改,问题重重,针对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自身,研究学生,凸现不同对象不同的问题,着手从“问题研究”入手,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去解决各不同的疑点,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关键词】“问题研究”

      在课改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也迥然不同。我校以“问题研究”为突破口,紧紧扣住“问题研究”的命脉,潜心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引领课改不断走向深入。

      新旧对峙:让习惯接受质疑,让质疑成为习惯

      科学家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确实如此。课改伊始,如何使新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内驱力显得尤为迫切。旧习惯根深蒂固,坐等观望者有之,心存侥幸者有之,如何使教师心甘情愿去实践新课改,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于是,我给老师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陶行知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陶先生回到办公室,那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制止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已分完,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故事戛然而止,但给教师们的内心世界却带来不小的冲击: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往往是小题大做,大动肝火,揪住小辫不放,“恨铁不成钢”之情常溢于言表。可是面对用砖头砸人这样的恶性事件,陶先生却能用四块方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明察秋毫、循循善诱,又感人肺腑其育人技巧让人感佩。那么课改中的我们呢?教师们陷入了沉思之中……趁热打铁,我请老师们做一道选择题,从三位候选人中选一位总统:

      A、笃信巫医,生活不检点,有多年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

      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约一公升的白兰地,曾经有过吸食鸦片的纪录。

      C、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不吸烟,偶尔喝点酒,但大都只是喝一点啤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教师们不约而同的选C,可是结果却令大家大吃一惊。A是罗斯福,身残志坚,连任四届美国总统。B是邱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C的名字大家也很熟悉,阿道夫?希特勒,一个夺去几千万无辜生命的法西斯恶魔。

      教师们的心弦再一次被拨动。教书育人老守着原来那点“经验”确实易“误人子弟”!真该“脱胎换骨”了!面对“问题”,我们不能回避,而是迎上去对“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问题”研究开辟一条绿色的成功之路。我又把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的等式送给老师: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时老师们能心悦诚服的接受了。我又组织创办了《新课改新轨迹》,及时展示教师在“问题研究”中迸发的点点火花。当一期期散发着油墨香并涌动着灵感的“心语”闪亮登场,一些沉睡的心灵被唤醒了。教师们纷纷把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的坏习惯上,锁定研究并改变。又通过征集学生意见,针对学生评教反馈上来的典型问题进行细致研究。老教师徐蓬勃的教学反思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深深的感受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更多的是改变一些‘自以为是’的教学习惯,将更多的理念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总之,在新旧对峙的课改伊始,面对旧习惯,我们“问题研究”紧扣一个“改”字,主动顺应了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需要。

      新旧碰撞: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渗透教育

      勇敢的第一步迈出后,新课改当中一些热热闹闹的表面文章确实让我们欣喜了好长一段时间,但冷静下来做深层次的思考,一些困惑随之而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演变成有点放肆的“答私句”;号召学生动起来,可是人头攒动时课堂秩序难以调控;强调合作学习,但遍地开花的讨论是否让学生学会真正的思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不用讲吗?教师角色转变了,难道凡事都要和学生商量吗?上述种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新课堂问题”。于是,有的教师徘徊了,大有再改回去的势头。

      此时我们的策略是:把“新课堂问题”当作切入点,决不把“新课堂问题”当作停止课改步伐的借口,化不利为有利,用我们的实践验证理论,用我们的思想渗透教育。我不断把《人民教育》,《湖北教育》、《北京教育》等刊物中的新理念、新做法送给老师,鼓励教师网上交流,使教师的新思想不断与外界交流碰撞,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智慧结晶。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我们澄清了自己的认识。一是新课改必须在继承中创新。课改,不是对传统全盘的摒弃,而是对传统进行批判的继承。语文组组长何老师在“问题研究”日记中写到:“新课改培养学生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与能力确实很好,但传统教育中一些精华的东西不能丢。如学生无刻苦不行,无记忆不行,无习惯不行,无检测不行……学生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这表明了教师对课改理念有了崭新的认识,培养创新实践的能力很重要,但双基训练不能丢,这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依托。学校面对学生现状,还鼓动签定“一日自律卡”、“好习惯养成承诺书”等让学生一点点找回了自我,从浮躁到冷静,从感性到理性。二是新课改必须在创新中深入。首先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小组”攻关赛,即各任务小组抓住本学科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探究。如语文组的如何使学生“享受作文快乐,享受快乐作文”,英语组的“创设对话情境、动员全员参与”,数学组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数学中找生活”,社会组的“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科学组的“融入美丽的大自然”,艺术组的“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等等,都通过课例─反思─引领─互助─再实践的过程,将真实的课堂问题研究引向深入,对本学科教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学校被评为市级示范学校,教师有近百篇论文获奖或发表,一位教师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二位教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数位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数学组的老师则让学生把大萝卜背进了教室,通过亲手用萝卜制作学具使抽象的立体几何变得浅显易懂。英语组创设的情境使学生走出了哑巴英语的误区,低年级的学生们都可进行熟练的英语对话。其次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针对某个教师个体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经本人同意后进行研究。我校梅老师就尝到了个案研究的幸福。梅老师接受新思想很快,个人素质优秀,但课堂上个人表演比重过大。我们和梅老师一起看她的教学录像及课堂小测结果进行正面引导。梅老师渐渐明白:作课不是作秀,课堂最大的亮点在学生身上,课上得热闹不代表教学质量。随着对课程改革认识的不断提升,梅老师的教学风格日臻完美,教学成绩日渐突出。


展开全文阅读
      成为蕲北教育教学上的一颗闪烁的名星。

      新旧相融:让激励推动研究,让研究拓展领域

      辩证的猎取新旧思想的精华,自觉的深入教学实践,理智的进行总结反思,大胆的尝试改革创新,标志着我校的“问题研究”已进入“新旧相融”的境界。

      立足教师终生发展,我们深知:“问题研究”如生命之水必不可少。但“问题研究”要持久、深入地坚持下去,必须有政策的扶助和到位的团队合作,就如一粒种子从发芽到结果都需要适宜的空气、阳光、水分、土壤一样。我们的对策是以评估、比赛等措施激活团队精神与个体发展。如教师上汇报课、阶段性展示课不评分,只给建议或问题。终结性成果展示课给予评语、分数,并作为逐级评优的参照。这样有效的强化了教师在过程中不断发展自我的行为要求。其次是评选优秀任务小组。对每个小组所承办的“问题研究”的课题进行评估,评估宗旨是成员个体与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优秀任务小组在校内做经验交流,考核予以奖励,并给优秀小组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我们还在教师之间开展典型案例剖析、优质课评选、典型案例征集、明星课评选、四同比赛等活动。尤其是“四同比赛”促进了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与处理,效果显著(“四同”即同一学科、同一节课、同一年级、同一天)。一次上级来学校评估听课,领导们惊诧的是四位语文教师竟上的是同一篇课文《草船借箭》(这在别的学校是从未见过的,也是老师最避讳的),更令领导们惊诧的是这四位教师的课堂风格迥异,虽有集体备课的影子,但突破重点、难点的手段各不相同。

      回顾自身发展历程,教师们充满愉悦,均感受到“问题研究”给自己带来了崭新的变化。“问题研究快乐学说”由此而生。做终生的学者、行者、智者成了教师们乐于追求的最高目标。正因为我们形成了上述观点与习惯,一位观摩省级优质课比赛的老师写出了五千字的论文《优质课,何故质难优?》,里面剖析了三种原因:内存严重不足,导致输出浅薄或有误;教师对课改认识肤浅,导致有课改之形,无课改之魂;教师对课改理解片面,导致邯郸学步,贻笑大方。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师对课改已有了精辟而独道的认识,这一切都来源于“问题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拓宽了问题研究的领域,开展了伙伴学校“问题研究”活动。每位教师独立完成同一篇课文的课堂教学设计,并付诸教学实践,再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反思修订,然后,共同欣赏一节同题课堂教学。我们打破了讲课人只能被动接受别人品头论足的模式,让授课人就自己的课前预设、课中调节与实践、课后收获与遗憾等一一做了清晰的解说,再由听课人就个人见解与授课人进行思想碰撞并交流自己的特色设计。最后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们达成共识:新课改,我们应竭力体现文本解读的个性化,一堂课,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上法。
标签:教学论文 问题研究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走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的坎坎坷坷(教师中心专稿)
下一篇:如何“读”好语文(教师中心专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