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757
标签:
教学论文
反衬是解读《荷塘月色》的钥匙(苏教版教学论文)
(江苏省泗洪中学 邮编223900)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篇散文名作,也一直被选在教科书里,成为经典之作。朱先生深得中国传统散文的真传,他用典雅清丽、蕴藉深厚的散文语言为我们营造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散文意境。该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虽让人难以把握,却像维娜斯的断臂一样一直深深吸引着读者、研究者去探索。这更增添了该散文的魅力。笔者试着从文学表现技巧角度来解读一下《荷塘月色》。
一、“外”静反衬“内”动
朱自清先生对《荷塘月色》的结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而表现得却又不露痕变,显得浑然天成。这是一种圆形结构:“出家门” →“荷塘散步”→“入家门”。朱先生巧妙地将独自散步设定在月夜。既是夜晚,故而文章整个背景便有一个“静态”的基调。在此基础上,朱先生有意点缀一些“动态”,以此反衬夜静。例如:“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除此之外,无论是写去荷塘的路上,还是写月下荷塘,塘上月色,塘四周夜色,都极写其静。
写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时,朱先生散文风格进一步显现出来,那就是似乎毫不节制其激情。浓墨重彩,挥毫如泼,倾情铺赋,尽显文采。月下塘中之荷美得让人心旌摇荡,难以把持。也美得有些失真。因为是月夜,这种美又是幽美、静美。
这里有个问题,写荷塘月色静美之景为了什么?传统观点是为了排遣心中的不平静,因荷塘漫步而得到“淡淡的喜悦”。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从表层上看,人们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理解:“这几天心中颇不宁静”,故而独自散步,排遣心中烦闷。那么,“乐景”来衬“乐情”,人们便自然得到“淡淡的喜悦”这一结论。
景很美,情却不是“乐情”。为什么呢?先生说得很清楚:“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让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里的写“美景”很显然是为了衬“哀情”。我们看到,“我”的四周是静静的天地,而“我”的内心却是“不宁静”的,这天地外在的“静”凸显了“我”内心的“动”。景色再美,只是“我”一人独自欣赏,而且是夜晚独自一人欣赏。静夜,美荷,淡月,“不宁静”的“我”在此情此景下,涌出是不是“宁静”,而是更浓重的孤独,寂寞,哀愁,更浓重的“不宁静”。同样,在偌大天地间,单单“我”一人,夜越静,景越美,我们越能感受到先生此时的孤苦,可怜。先生在这里用了中国传统文学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外在的“静”反衬了内心的“动”。
二、“今荷”反衬“古荷”
描写荷塘月色那几段文字精妙绝伦,人们一直把它当作文章的精华部分。其实并非如此,联想六朝时男女青年采莲的那几段,才是文章重点之所在。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比较一下这两部分内容。
从文笔上看,朱先生用散文语言写荷,而这些散文语言是诗歌化的。而古代文人(南北朝)写荷用的是诗歌语言。有道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从文学角度上看,难分伯仲。
从内容上看,朱先生仅仅是写荷,没有写人。人呢?在塘边有一个,那就是孤独的“我”。而古人写的荷,仅作人活动的环境背景,“夏始春余,叶嫩花初”“莲花过人头”。诗歌更多的是写人物的活动:“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膉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低头弄莲(怜)子,莲(怜)子清(情)如水”。诗中描绘的“热闹”与“风流”不仅让作者向往,也能打动所有的读者。
从时间上看,前者是在夜晚,后者是白天。
从状态上看,前者是静态,后者是动态。
一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先生眼前的“荷”自然反衬了古人笔下的“荷”。恰恰是因为此时此刻的浓重的孤单、寂寞,先生才向往那种“热闹”的喜悦,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
三、“屋静”反衬“人动”
每每读到《荷塘月色》的最后一段,我内心便会涌出极复杂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无法表达清楚。或者说,因为太复杂了,难以说清楚,便感到什么情感也没有,仅仅是一片空白。
干脆就如传统分析那样,最后内容仅仅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这倒简单多了。
但是,笔者却一直认为,如果这样理解,就真让朱先生的苦心白费了。
散文的尾难煞。既要自然而然,又要意味深长。这两方面朱先生都做到了。
最后一段是“大”空白,是“大”意境。
最后一段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说先前写天地之“静”,“静”得还让人能接受,因为有孩子的欢笑,有妻子家人的活动,有蝉叫蛙鸣。那么,此时的“静”,“静”得让人窒息!
如果说先前“我”的孤独、苦闷还可以有荷塘、月色、古诗来排遣(虽未排遣掉),而此时的“我”只有“空白”等待我了。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好一个“屋静”的意境!这样的“大静”,不是很好地反衬了“我”内心的“大动”吗?我们不应感受到“我”的大孤独吗?!
综上所述,《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极用反衬手法。眼前月下荷塘反衬了南北朝艳阳下热闹风流的荷荡;而热闹风流的荷荡反衬“我”的孤独、苦闷;月夜荷塘等的幽静反衬了我内心的“不平静”,结尾的“大静”反衬我内心的“大苦闷”。
可见,《荷塘月色》抒发了“我”的浓重的孤独、寂寞、苦闷。但作者为什么孤独、寂寞、苦闷,这从文章是看不出来的,也不是写作时间和背景就能得出来的,更是不必去穿凿探究的。
维娜斯很美,那你就去准确地从艺术角度欣赏她吧。至于为什么断臂,原臂的形状,这些都无法研究了,硬去研究也显得无聊了。
朱自清先生不会再站起来告诉我们了。
敬爱的周公
标签:
教学论文
反衬是解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用英语语法快速补救学生汉语语法的缺失(苏教版教学论文)
下一篇: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有理念,更要有方法(苏教版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