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中考复习指导
阅读:904
标签:
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安徽中考语文基本篇目16篇复习2 备课资料(人教版九年级)
4 、曹刿论战 左传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编年体史书,保留了我国自公园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语音:
刿(ɡ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ɡ)靡(mǐ)
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
三、通假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曹刿论战》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保佑,赐福,名词活用为动词"。(《曹刿论战》)
2、公将鼓之。"鼓":"击鼓",名词活用为动词(《曹刿论战》
五、古今异义
1、狱:小大之狱。狱: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曹刿论战》
2、再:一鼓作气,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曹刿论战》
3、忠: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曹刿论战》
4、鄙: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5、间: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中间,空间,或时间。
6、可以: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曹刿论战》
7、情:虽不能察,必以情。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曹刿论战》
8、牺牲:牺牲玉帛。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曹刿论战》
9、师: 十年春,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或军队中一种编制。
10、齐师伐我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
11、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12、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3、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书信
六、重点实词:
1、既克,公问其故: 已经。//战胜。//原因,缘故。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可凭借
4、肉食者鄙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5、望其旗靡 靡:倒下
6、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7、弗敢专也 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8、小信未孚 孚:为人所信服,信服
9、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对曰:回答。
10、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不;//独占。
11、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12、虽不能察:弄清楚。
13、齐师败绩:溃败。
14、下视其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15、遂逐齐师:就,于是。//追击。
16、一鼓作气:振作。
17、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8、难测也,惧有伏焉:推测,估计;///埋伏。
七、理解性背诵: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7、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本文叙述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这可以说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9、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八、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2、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3、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谨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7、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展开全文阅读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8、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9、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10、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11、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12、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3、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14、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否定了“公”前两次的回答,这是因为“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近臣的拥护,第二次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九、开放性试题
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如: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
2、.“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
3、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从纳谏、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4、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5、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1)既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夫大国,难测也——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3)望其旗靡——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
6、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敬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敬佩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爱国将领:评价:
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9、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成皋之战、昆阳之战。
5、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体裁是国别体,长于议论和叙事。
二、语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ɡuān)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三、通假:
四、 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美"是"以我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邹忌讽齐王纳谏》)
2、私我也∶私:偏爱,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邹忌讽齐王纳谏》
3、面刺∶面:当面,名词活用作状语《邹忌讽齐王纳谏》
4、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使动用法《邹忌讽齐王纳谏》
5、朝服衣冠 ∶朝:在早晨,,名词作状语。服:穿戴,名词活用为动词
6、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五、古今异义
1、地方: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邹忌讽齐王纳谏》
2、左右: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今义:方位词。《邹忌讽齐王纳谏》
3、明日:明日,徐公来。古义:“旦日”的后一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周群
标签:
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安徽中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安徽中考语文基本篇目16篇复习1 备课资料(人教版九年级)
下一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