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6309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师说》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学习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其、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5.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学法建议】

1.先归纳字、词、句,理解文章内容,在整理、归纳文章的观点,理清结构,然后梳理各论点的论据和论证方法,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主题,用现代观念去评价。

2.加强诵读、增强语感,自然联系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归纳。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一)知其人、论其事(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所以,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苏轼也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资料链接

(1)韩愈的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韩愈名句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选自《马说》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选自《进学解》

3.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选自《送孟东野序》

4.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选自《送董昭南游河北序》

5.士穷乃见节义。——选自《柳子厚墓志铭》

(3)关于文体

“说”,古代文体的一种,一般以议论为主,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像《马说》《捕蛇者说》都属于这种文体。“说”古意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4)写作背景

唐代仍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5)六艺: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预习思考

(1)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

对于老师的地位高低、年长年少,作者是怎样看待的?

得出了什么结论?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互动课堂】

自学评价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蟠(fán)    句读(dú)       针砭时弊(bì)

B.谀(yú)     苌弘(chánɡ)    六艺经传(zhuàn)

C.郯(tǎn)    谄(xiàn)媚     不拘时(jū)

D.聃(dān)    严谨(jǐn)      以资切磋(chā)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             今:               

句读之不知  古:             今:               


展开全文阅读
小学而大遗  古:             今:               

(3)找出句中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      。

②或师焉,或不焉。        :通         。

文本研习

(1)整体感知: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段 意 论 点

一、

中心论点:

二、

分论点:

三、

分论点:

四、结论:

(2)重点探究

①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首先,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                            ”;其次,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最后,总结上文正面提出择师的标准“                              ” 

②作者所说的教师的职责“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的关系。

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在佛道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业”是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在本文里“      ”是目的,“      ”是手段。“     ”是老师最基本的任务。

问题探讨

①学了本文你思想上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②现在我们还需不需要老师?请谈谈你的见解。





活动体验

联系《劝学》《师说》中求学问道的论述,说一说你对“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认识。







【课外作业】

1.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老师的职能是:                    。

(2)择师的标准是:                     。

(3)作者列举孔子拜师一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

(4)孔子为什么我们要拜这些人为师?                               。

2.翻译下列句子。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下面对首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段的第一句话“学者必有师”即带出了全文的中心。

B.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

C.如果说“传道”是手段,那么“受业”就是目的。

D.“解惑”是老师最具体的任务。

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刘开《问说》)

(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是(    )

①非学无以致疑(发现)    ②而或不达于事(通达)

③其奚决焉(为什么)      ④就有道而正(正确)


展开余文
(2)“孔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一句中的“贤”与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宾客奇之

C.屈贾谊于长沙。          D.问焉以破其疑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组是(    )

①以资切磋。译文:借以共同研究。

②学即继以问。译文:学习之后紧跟着要问。

③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译文:君子重视品德,还要好问勤学。

④《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译文:《周礼》说,外国(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大事还要问到平民。

⑤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译文: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译文:真理不只在某一个方面。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⑤⑥     D.①④⑤⑥

(4)选文第一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段从两方面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第一方面说明                          ,包括“贤于己者”,“          ”,“           ”。第二方面引                ,说明                                。

(5)简要说明选文与《师说》在内容和语言风格上的异同。

                                                                     

                                                                     

                                                           

【师生互动】

学生质疑:

教师答复:

第二课时

【互动课堂】

1.自学评价

(1)在古汉语中,“师”通常作如下解释:学习;以……为师;老师;乐师;军队。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师”的意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吾从而师之。(              )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

④犹且从师而问焉。(            )

(2)“乎”在古汉语中通常有一下一些用法:介词相当“于”,可译为“在”等;介词,可译为“比”等;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疑问或反问;用作形容词词尾;与一些词组成固定结构。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乎”字。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3)在故汉语中,“其”通常有以下一些用法: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的”“它”等等;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句中语气词,表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下列句子中的“其” 字的解释分别是:

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⑥其可怪也欤!(                     )

2.文本研习

(1)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

第二段分论点

论   据

(三个对比)对      比 作者议论抒情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论 据(1)

(纵   比)

论 据(2)

(自相矛盾)

论 据(3)

(横  比)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2)重点探究

(1)对比论证

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                 ”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               ”才智低,反而“            ”。通过对比,揭示了“                   ”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引用论证、例证

引用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这在现在的学术论文中也是最常见的。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有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说服力。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                 ”,第二段“                                    ”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而在短短的几行字中,述事引言简洁明快,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语言能力。

3.问题探讨

《劝学》和《师说》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课外作业】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词性活用并翻译:

①吾从而师之:

②吾师道也:

③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④耻学于师:

⑤圣益圣,愚益愚:

⑥小学而大遗:

⑦不耻相师:

⑧孔子师郯子:

2.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②不拘于时    (          )


展开余文
③学于余     (                 )

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

A.感慨B.叹息C.悲哀D.愤慨

(2)两文的“相师”和“众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文是“相互学习”,(二)文是“拜我为师”。

B.(一)文是“相互为师”,(二)文是“拜你为师”。

C.(一)文指“普通人”,(二)文指“众多的人”。

D.(一)文指“各种人”,(二)文指“一般的人”。

(3)韩文中“则群聚而笑之”,和柳文中“有,辄哗众笑之”的“之”所指对象,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文指“士大夫之族”;柳文指“韩愈”

B.韩文指“曰师曰弟子云者”;柳文指“为人师者”

C.韩文指“为人弟子者”;柳文指“为人师者”

D.韩文指“耻学于师者”;柳文指“不事师者”

(4)韩文中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柳文也有和它相类似的话。这话是                            。

(5)柳文写作的主要意图是(    )

A.表明自己不敢为人师的理由。

B.揭露当时世上不闻有师的弊端。

C.申明自己业甚浅近,不堪为师的情况。

D.颂扬韩愈奋不顾流俗,抗颜为师的勇气。

(6)对韩、柳两文在阐述“师道”时的侧重点分析符合实际的一项是(    )

A.两文章句侧重于“人不事师”的弊端。

B.两文都着眼于对“耻于从师”的社会陋习的披露。

C.韩文偏重于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柳文着眼于颂扬韩愈抗颜为师。

D.韩文对比分析阐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原因,柳文追根溯源,揭示“不事师”的缘由。

【师生互动】

学生质疑:

教师答复:

【延伸阅读】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估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衔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騒吾心 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芴,言於乡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 ”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 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 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後,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敎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於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釆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 远乎 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於道不远矣。

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苟》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騒》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馀以告焉。

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 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甚!

宗元复白。



【思考与探究】

古文运动是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其矛头是革除骈文。它以儒学复兴为号召,通过对文体、文风以及文学语言的革新,以刚健质朴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从而达到张扬儒术的目的。其基本理论有: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文以载道,反映现实;加强修养,为文养气;不平则鸣,抒写真情 ;反对因袭,强调创新;语言上,务去陈言,文从字顺。古文运动开创了散文创作和发展的新时代,新传统。哪些观点在今天仍有意义?



【文章评点】

唐宪宗元和八年(813),韦中立写信请求柳宗元做他的老师。柳宗元回信首先说明自己不愿为人师的原因,是怕引起“群怪聚骂”“召闹取怒”的严重后果,陷于更加困苦的境地。同时对不重师道的社会流弊,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有力的抨击,指出人们不重师道是由于尊重师道的优良传统久已断绝,因而人们少见多怪,如同“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一般。文章的后半部分介绍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和写作经验:强调“文以明道”,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反对华而不实的唯美主义文风,作家的思想修养要坚实深厚,写作态度要严肃认真,写作方法要博采众长。这是一篇内容丰富、体会深刻的文学创作论。文章作后表示只要能收到推广他的文学主张的实际效果,就不必担当为人师的虚名。作者对师道的论述,采用正话反说,寓理于事的手法,论说中穿插一些趣闻轶事,嬉笑怒骂,辛辣幽默。阐述文学主张则堂堂正正,洋洋洒洒,有一泻千里之势。对韦中立的答复,态度谦逊,措辞委婉,表现了平等待人、鼓励后学的长者作风。



 

网二丫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师说》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小狗包弟》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下一篇:语文出版社《〈论语〉选读》教材总体分析 (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