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阅读:1216
标签:
作文指导
用好例证引证是考场议论文获得高分的关键 作文指导
要想写好议论文就必须用好例证和引证。当然,如果能在一篇文章中综合运用好“例证”和“引证”,就更锦上添花了。如何用好“例证”和“引证”呢?
一.例证:要做到“叙例”简明扼要,“议例”画龙点睛
例证法是考场议论文写作时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即运用典型的事例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论据包含“叙例”和“议例”。“叙例”就是对所选事例根据论点的需要进行叙述,做到简明概括;“议例”就是通过所选事例对论点进行论证,使事例与说理水乳交融。
下面是一篇高考作文中的“叙例”:英国有一个普通的家庭,家中有个孩子,孩子上学时,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但孩子好像对学习毫无兴趣。虽然为了父母孩子努力过,但成绩依然毫无起色。渐渐地,这个家很少再有欢声笑语,取而代之的是叹息和失望,终于,孩子因受不了家中压抑的气氛而离家出走,在外谋生时,他发现自己对雕刻似乎很有天赋(还应该补充他奋斗的过程)。一天,他听说政府要为一位伟人雕刻一座雕像,很多雕刻匠都希望得到这个工作。在众多竞争者中,孩子技压群芳,赢得了这项工作。雕像落成那天,人们纷纷去瞻仰,大家被伟人的丰功伟业折服,同时也都注意到雕像上的另一个名字:小马文。(《材与非材》)
修改后如下:英国有一个男孩,对学习毫无兴趣,因不堪学校的枯燥生活和父母望子成龙的压力愤而出走。在独自谋生的几年中,他终于在雕刻上找到自我,最终成了一位有名的雕刻家。
在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中,如果一个事例就占了近二分之一,那么,不仅没有足够的篇幅展开分析、论证,而且会使文章显得头重脚轻、文体不明。经过修改以后,原“叙例”减少了近四分之三,其作为论据的功能非但没有受到损害,反而大大增加了议论分析的空间。
考场议论文运用例证,特别要遵循例证的一般思路:先提出论点,然后概括、定向地叙述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分析,画龙点睛。请看下面这个文段是如何运用例证的:
拥有常人难及的淡泊宁静的胸襟,才能在自己从事的学术领域内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绩。(观点置于段首)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一个淡泊宁静的人。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他毕生沉浸在自己的数学王国中,宠辱不惊,视名利如粪土。而被誉为“文化昆仑”“学界泰斗”的钱钟书先生,则更是淡泊宁静得令人肃然起敬。记者采访,他回避;为他录像,他谢绝;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编辑们曾想尽办法,但他坚决不同意上镜。至于这个会那个会的邀请,他也从不给面子,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在心爱的事业上。(“叙例”紧扣论点,概括简洁)可见,淡泊宁静是人们拒绝诱惑,取得成绩,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议例”画龙点睛,一语中的)
文章在丰厚的“叙例”后面,用一句精粹的话,点明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给文章之龙点上炯炯之睛,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可见,淡泊宁静是人们拒绝诱惑,取得成绩,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这句就是言简意赅的画龙点睛之句,使事例和段首的观点完美统一。
下面主要谈谈“例证法”中“议例”如何“点睛”的问题:
1.“议例”假设“点睛”。即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出来,如:
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青年时代一度希望成为一名歌唱家。他曾去报考一个著名的合唱团,竟被录取了。可是,他经过再三考虑,最终放弃了歌唱事业,而拿起了笔,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师。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憾,人生无悔。
刚叙述完事例,就得出了画横线部分这样的结论,事例和结论之间衔接不紧凑,结论也显得太突兀。在得出结论之前可以进行假设性分析:
如果高尔基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也许几十年后,世界上只会增加一名平庸的歌唱家而失去一位文学巨匠了。可见是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憾,人生无悔。
进行假设性分析,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所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所举的例子是反面的,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2.“议例”评析“点睛”。即在叙述完事例后,为了让所举例子和观点水乳交融,或为了突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应对其进行评析“点睛”。如:
为生活所困的人注定会有压力。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年轻时一贫如洗,生活上入不敷出,债台高筑,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债主来催债。迫于压力,巴尔扎克把自己关在房里,一心一意写文章,终于写出鸿篇巨作《人间喜剧》。强者就是这样,在压力下悄然崛起;强者就是这样,凌驾于压力之上巧妙地化解压力。
画线部分就是对事例的评析。有了这些评析,事例所蕴涵的意义被充分揭示出来,事例和观点真正做到了水乳交融。
3.“议例”比较“点睛”。即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发现不同之处,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10年,10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10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无悔的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
画线部分将左思和法拉第进行比较,告诉读者虽然他们的时代、国籍和研究领域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付出。这样的比较,使“付出”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备了更广泛的意义。
4.“议例”正反对比“点睛”。即把一个正面的例子和一个反面的例子放在一起,然后对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分析“点睛”。如: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以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能施展才能。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才有了马陵道之胜。同是孙膑,为何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孙膑在这样一个集体中,怎能施展才华呢?而齐王任人惟贤,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方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展开全文阅读
画线部分是对事例进行的对照分析,只有这样的分析才能突出“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的观点。
二、引证:要做到“引而有证”“引而有析”
引证法是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我们的前人,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做过深刻的分析,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文章中引用这些话,可大大增加文章的思想深度,从而更准确、更有力地证明论点。
运用引证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要找到确切的事理论据,可以称之为“引”;二要对事理论据加以分析,使之与论题充分联系起来,可以称之为“证”。许多学生对于“引”颇费心机,但对于“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犯了“观点+引语”的毛病。其实在运用引证法时,找到确切的理论根据是可喜的,但论据只是材料,它不能代替论证。缺乏论证分析的过程,文章势必苍白无力。因此,在列出理论依据之后,一定要恰当地加以阐述,要引而有证,引而有析,讲清所引用资料的意思,阐明引用资料的目的,将其与观点紧密联系起来。请看下面这个文段是如何运用“引证”的: 循序渐进,是学习上的一条规律。(观点置于段首)为什么呢?首先,这是知识本身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所决定的。任何科学,都有各自的基础知识,“高、精、尖”的知识是基础知识的加深和发展。因此巴甫洛夫告诉我们:“你们要想攀登到科学顶峰,务必把科学的初步知识研究透彻。还没有领会前面的东西时,就决不要动手搞往后的事情。”其次,从人的认识规律看,也决定了学习必须循序渐进。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人们的认识,无论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引用紧扣论点,针对性强)强调循序渐进的学习,是完全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引而有证,将其与观点紧密联系起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引证法”的三种用法:
1. 诠释引证法,即通过对引文的诠释分析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例如:
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样样不如老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为老师,是错误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有所成就,不仅要有“逊雪三分白”的谦逊,而且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雅量,放下架子,不耻相师。
在这段议论中,作者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作了解释分析,从而证明“要‘不耻相师’”的论点,这样论据与论点得以紧密结合,不致油水两分。
2. 归纳引证法,即从不同角度引用归纳,证明论点。例如:
古人云“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写的是沉醉灯影书乡的境界;今人也说“给我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壁炉火,吾愿足矣”,表达的是对书的情有独钟(对引语加以评析);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还说“只愿我走到香丘尽处的那一天,有人放几本耐看的书在我棺材里,就是下地狱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可见书是她生死相依的伴侣(对引语进行点睛)。古今中外,书迷、书虫数不胜数。(归纳前面两个引语所揭示的观点)
文段引用古今中外的诗词格言,说明了“古今中外,书迷、书虫数不胜数”的观点,做到了“引”而有“证”,“引”而有“析”。
3.反向引证法,即从反面引用,间接证明论点。例如:
常言道:“时间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疤,时间是最好的良药,时间可以抚平一切,时间可以让人忘掉一切。”这是我们对痛苦的自我解脱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可是,这并非真理。曾经沧海难为水,有些事情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淡化,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先从反面说起,用“时间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疤,……”引出自己的观点——“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文章开头引用的格言谚语,虽然没有直接起到支撑论点的作用,但正因为与作者的观点相反,从而使作者的观点备受读者关注。
【例文展示】 风光
闽清一中高三 陈宗
一直以为,风光便要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适;要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艳丽;要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殊不知,最亮丽的一道风光却是在人的心中。
我从来不知道还可以这样定义风光,当她为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天空。
李灵,河南师范毕业生,为了让留守儿童有受教育的机会,用自己的钱办起希望小学。为了丰富孩子的阅读,她顶烈日、冒酷暑当街收废报旧书,27岁的容颜因为过度操劳而不再光鲜亮丽。但是,她却成为孩子们眼中最美的校长,学校里最亮丽的一道风光。
倾国倾城固然能成就一道风光,但是,源于心底的善良更是人们心底永不褪色的风光。
我从来不知道还可以这样定义风光,当他为小岗村的人民开启了致富之门。
沈浩,小岗村的书记。6年来,他兢兢业业,不辞劳苦,放弃了多少个陪伴家人的夜晚,冷落了家中的娇妻幼女高堂。他始终站在人民的前列,带领他们摸索前行,却最终心力交瘁,倒在了时时刻刻工作的岗位上,但是,他却成为了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在希望的田野上。
“站起来,他是一尊雕塑,倒下去,他是一座丰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沈浩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们铭记,他成了人民心中最亮丽的风光。
我从来不知道还可以这样定义风光,当她用自信和实力赢得光环。
江映蓉,2009年“快女”的总决赛冠军。她13岁时,父母离异,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生活中,她依旧自信开朗,笑容从来不与她陌生,她凭着实力和不懈的追求征服了评委和观众,成为“快女”舞台上最闪亮的风光。
其实,只要付出努力,提升自我价值,就足以成为闪亮的风光。
正如泰戈尔所言:“天空没有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我终于明白:风光不一定恬适、艳丽、壮阔,一颗善良的心,一双奉献的手,一生不懈的追求……都可以成为亮丽的风光。
优秀的品格是矗立在人们面前的最亮丽的风光!
【点评】 本文是综合运用例证法、引证法的典范。开篇引用诗文,打造凤头,而后从“善良、奉献、执著追求”三个方面,撷取“80后乡村最美女校长李灵”“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2009年‘快女’总决赛冠军江映蓉”的典型事例,并加以阐述分析,同时引用臧克家的著名诗句和泰戈尔的名言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优秀的品格是矗立在人们面前的最亮丽的风光!全文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灵动,结尾的升华,让文章也成为亮丽的风光!
张泉江
标签:
作文指导
用好例证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皇帝的新装》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
巧妙引用论证增添理论色彩 作文指导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