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876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体会文章优美精练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情感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及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引导法,讨论法,问答法,

【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有着“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翩翩傲骨,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诗人往往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写入诗作中,当然陶渊明也不例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寄托着诗人的人生理想,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理想国。(板书题目和作者)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读。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② 句读要分明。③节奏要合理。④语速要适中。⑤读出感情。  

3.自由朗读,齐读。

 三.研读赏析

诗文的题目就是诗文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透过它走进一篇文章。我们看一下本文的题目《桃花源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那么本文应该是一个关于桃花源的故事,也许同学们没有听过桃花源,但是大家一定能联想到一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这篇文章,指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那么最初这个理想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呢?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穿越千年的隔阻去游览陶渊明的桃花源,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他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想象力自由驰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我们的导游出现了——渔人,其实我们不妨把自己想象成渔人,开始我们的旅程。可以说这旅程是美的旅程,是神秘的旅程,是幸福的旅程。

(一)美的旅程(板书)

1.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桃花源景色的句子。

有:“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那么用一个字概括你会选择那个字?

美!

3.通过感受桃花源美景,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这里的------美,你看(听)------”的句式描绘一下。比如,这里的桃花林美,你看那一片片繁茂的桃花仿佛花的海洋铺满大地。大家试着说一说。

(老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评)

小结:无论是繁茂的桃林,还是平坦开阔的土地;无论是整齐的屋舍,还是美好的田池桑竹;无论是交错纵横的小路,还是饱含生活气息的鸡犬之声……无不彰显着桃花源的秀美与静谧。

(二)神秘的旅程(板书)

桃源的幽美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桃花源在何处呢?怎么被发现的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忽字一转, 把读者带到一个美丽静谧的桃花仙境,何等的惊喜!“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何等神秘!这迷途美景使人惊异,不由得想继续前行、欣赏、探寻……“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为什么要用“仿佛若有光”呢,如果不用前后文也连贯,能省略吗?不能省略,“仿佛若有光”强调进入山洞的可能性和山洞的神秘性。而当渔人钻进漆黑狭窄的洞内,感到绝望疑惧时,作者又以“豁然开朗”的神来之笔,帮我们带向了一个开阔、恬静、优美的田园乐土,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渔人走进了桃花源的世界,从发现桃花源到进入桃花源,可以看出是有一定偶然性的,但渔人确实来到过桃花源感受过桃花源,而且离开桃花源之后“处处志之”,最终为什么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呢?不仅渔人找不到了,高尚士刘子骥也“欣然规往,未果”, 虚虚实实,神神秘秘,引人入胜。让人感觉桃花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它只是作者幻想中的理想世界,正像别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艺术中的自然完全不是现实中的自然,艺术的真实也不等于生活的真实”,也许有时正是不满于生活中的真实,才去构建幻想中的理想国。那么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的世界。

(三)幸福的旅程(板书)

我们已经感受过桃花源的美景,那么在这幽美的桃花源生活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老师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幸福。他们“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他们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怡然自乐”,过着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而当渔人来到桃花源,他们“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见民风淳朴,民主而又平等。当然这种幸福的生活图景是与外界相比较而言的,请同学们用 “桃花源……而外界……”的句式加以表述,如: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怡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祥和愉悦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度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提问同学)同学们表述的都很好,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陶渊明正是因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才走向归隐,走向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可以说桃花源中人的人生状态就是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板书),正如《桃花源诗》中所云:“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桃花源般的人生正是陶渊明式的隐逸人生的一种形式,没有世事的纷扰,没有生存的担忧,有的只是幸福的生活,真实的自己,“怡然自乐”的欣喜。有人说这只是一种空想,其实这一内容并不是空洞的,不是一种消极的退缩,也不是对困难的回避,更不是空洞的幻想,这是陶渊明超越世俗人生,超越时代的束缚之后的大智慧。正如孔子所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这也正是陶渊明的高明之处,张岱年曾说:“陶渊明的境界是最高的”。 他能如杜甫《望岳》诗所云:“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从高处俯瞰自己的人生,自己所处的社会,自己所处的时代,而有了高度就有了视野,有了胸怀,有了气节,有了智慧。


展开全文阅读
最后,老师用叶嘉莹女士的一句话结束这节课。她说:“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

四.作业

1.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俨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2.背诵并默写全文。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美的旅程

渔人        桃花源  神秘的旅程       理想       

                    幸福的旅程

【教学后记】

1.注重启发引导,引导学生自己走进文章。

2.讲解时,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让他们自己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如讲解让学生根据特定的句式造句子,这样既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知识拓展】

1.《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2.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贤;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3. 苏轼《和桃花源诗序》云:“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鱼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使武陵太守得而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尝意天壤之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4.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5.王瑶《陶渊明集•前言》有云:“《桃花源诗并记》的材料虽然有当时实际传闻的根据,但他的确是把它当作社会理想来描写的。那是一个与现实社会远隔了的、没有现实中种种扰乱与贫困的所在;‘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正是《老子》中所写的小国寡民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点像陶渊明自己,这就是他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和他的社会地位、生活情况,都是合拍的。”

6.陈寅恪说:“故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舍释迦而尊天师者也。”(《桃源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7. 陈寅恪《桃源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云:“《桃花源记》为描写当时坞壁之生活而加以理想化者,非全无根据之文也。惟有一事特可注意者,即渊明理想中之社会,无君臣官长尊卑名分之制度,王介甫《桃源行》‘虽有父子无君臣’之句深得其旨。盖此文乃是自然而非名教之作品,借以表示其不与刘寄奴新政权合作之意也。”

8. 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9. 萧统《〈陶渊明集〉序》:“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10. 《论语•宪问》:“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1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12. 鲁迅说:“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13. 王维《桃源行》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14. 钟嵘《诗品》评价其诗文:“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15.朱熹云:“晋宋人物,岁曰尚清高,但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朱子语录》)。

 

温暖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桃花源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常见文言虚词 备课资料(人教版九年级)
下一篇:今天如何教语文——从“考的不教,教的不考”说起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