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93  
标签:教学论文
人生当如常春藤 (人教版)
 ——《囚绿记》主题探究

关键词:理想人生    痴望    荒谬

摘要:《囚绿记》主题的理解应该落脚到对于理想人生暗示的角度上来。这一理解的关键是把握作者“囚绿”的心理。作者“囚绿”这一看似荒谬的行为,其实是痴望得到理想人生这一欲念的强烈表现。

说到陆蠡先生《囚绿记》主题的理解,我认为有两个关键的东西必须弄清楚:一,是关于作品中常春藤象征意蕴的理解;二,是关于作者“囚绿”心理的探究。下面我就这两个问题来作点粗浅论述,希望得到语文界同行的指正。

一,常春藤,理想人生的暗示

说到《囚绿记》的主题,高中语文必修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从常春藤的象征意义入手作了解读,认为绿枝条的被囚与它的艰难状况,“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①,常春藤被囚表现出来的倔强与韧性“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②,刘一新先生在他的《散文写作艺术指要》里甚至还谈到了“对窒息我们民族生机的日本强盗的恨”③。

这里,我们当然不能说这种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有什么不妥,因为任何作品,我们如果不去了解作者的思想状况、人生处境与社会背景,我们永远找不到更合乎作者本意的一种解读。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对常春藤作象征性的解读有什么不当;这里常春藤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它作为自然物象的意义,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作者不是一个科普作家,他不是在为我们写介绍常春藤的科学小品。

也就是说,从解读作品的方法与思路上来讲,我们的理解都方向都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在对常春藤这一形象的理解上,把它同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并且仅止于这个层面的理解,本人以为,从作品的意蕴上来讲,至少说是不够深入的。这里,要真正深入地理解常春藤的象征意蕴,我们就要细细探究作品倒底是如何来塑造常春藤这一形象的。众所周知,作者笔下的形象永远是我们解读文本的根本。

那么,文中作者究竟是怎么来写常春藤的呢?我们不妨细细探究一下作者在文中对于“绿”、对于“常春藤”形象的描画,看看能否作出一种更为合理性的解读。

文中有这样两句对于绿的描述:“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认为,这两句描述,是作者于全篇文章中对绿所作的一种最核心、最根本的一种描述,一种感受。应该说,文中所有关于常春藤的带有情感的描写与论议抒情都是基于这一感受。如:“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仔细揣摩这些文字,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感受其实是体现了作者的一种人生观的,体现了作者的一种人生应当如此的认识,体现了他心中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甚至,我们以为,这正是作者要写绿的真正目的之所在。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认识,作者在后文中对常春藤作了理想人生一样的描写,如:“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婆娑的摆舞” “浆液丰富的柔条”“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那么,这种理想的人生状态,具体地阐释开来,是什么?我们分析一下上面的文字,不难看出作者所期望的人生,是一种自然惬意的人生,是一种充满生机的人生,是一种坚强而又充满韧性的人生。作者期望这样的人生,并且也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地实现着这样的人生。这一点,我们从他后来的人生表现能够看得出来。和他交往很深的巴金在后来的《怀陆圣泉》中曾有关于他临刑前的一段描述。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押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这不正是常春藤那样的顽强与倔强吗!

所以,我以为,作者写绿,写长春藤,其真正的用意是作了一种理想的人生的暗示的,也只有从这样的角度上来理解作品的象征意蕴才更合乎作品的实际。

二,囚绿,痴望到极致的一种荒谬。

那么,也许有人会说,这样以来,又有一个问题让我们不解了。既然,常春藤蕴含着作者这样一种美好的认识,为什么作者又要“囚”它,并且还用了“囚绿记”还作来为文章的题目?

这里,我们就不能不知人论世了。先从后面的文字来看,有“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样的文字。这篇文章应该是写于抗战爆发后。我们当然不愿用凡夫俗子的眼光来看作者,那么这样一来,国难的阴影自是让作者精神痛苦以至不能禁受。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又总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不可能完全摆除生活中的一切而纯靠伟大的精神来活。这从文中作者自己的交代也看得出,“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看来,生活中的作者是“疲累”的,“孤独而陌生”的。至于说为什么会这样,作者没有进一步说的明白,交代清楚,我们当然也就不得而知。总之,我们由上面这些所要推知的是,写作此文时的作者,其实正遭遇着一种人生与生活的不如意,甚至说痛苦,这应该说是毫无疑义的。

这样一来,我们就看得出,作者所期望的人生情形和他现实生活中的人生情形是产生了极大的矛盾的,是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的。人在不幸中常常是要作理想国的幻想的,寒风中冻饿之极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幻想温暖的大火炉和肥美的烤鹅是一种心理上的必然。所以当昭示着理想人生的常春藤出现在自己的眼前时,人生不如意的作者就被常春藤拉到了理想人生的陶醉中。常春藤所昭示的那种自然惬意,充满生机而又顽强不屈的生命状态就和作者理想的人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同时,换一个角度,从浅一层上来说,常春藤所照示的那种幸福而完美的生命状态和与人们内心深处都渴望一种诗意生活的本能欲望也是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的。大概是这种共鸣太强烈了,所以,以至于,作者就想把这常春藤“囚”起来,以让自己永远地沉浸在这样的人生感受中。这显然是一种非常幼稚而又荒谬的行为。只要是没有智障的人,都知道,要把常春藤“囚”起来,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当然更不会是智障,他当然更是明白这一点。所以这恰恰就是作者构思的匠心所在。因为,这种行为愈是幼稚可笑,愈是不合逻辑,荒谬之极,愈显示了作者这种渴望得到理想人生的欲念的强烈。很多时候,理智和情感是背道而驰的,愈是不理智,不合逻辑的东西,愈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展开全文阅读
所以,对于作者的囚绿行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是在不如意的人生中,对理想人生痴望之极的一种表现。这样一来,这篇文章的主题我们就明晰起来了,他其实是在期望,于困顿的人生中,人生当如常春藤那样,永远表现出一种自然惬意,充满生机而顽强不屈境界来。根据了文中常春藤的形象描画,来作这样的理解,我觉得似乎更为合理些。

我们对于一个作家在一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与精神,总是喜欢从论世的角度,从国家与民族的角度,去作一种政治化的解读。这样的思路,在很多作者身上当然是一种人生事实,如古人屈原、杜甫、陆游等,今人如鲁迅、巴金等,甚至对于本文作者陆蠡此种思路也不为过。然而,更多的作家,更多的作品,他们往往是超越了地域与时代的局限,就人性中或人世里,某些规律化的东西或者某些真理化的东西,来作某种表白或揭露,从而使作品表现出一种更为永恒的价值。如古诗《关雎》中人们对于爱情的执著追求,如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哲理表达。所以,我以为,在很多的情况下,我们解读作品时常常有一种误区,就是认为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从国家与民族的角度去解读,这才是对作品的一种深刻性解读。其实,如果是仅止于这一层面,而看不到作者对于人生的或人世社会的某种规律或真理的认识,那其实是一种不到位的解读。

这样说来,对于《囚绿记》,对于作者陆蠡,从一种表达人生追求的角度来去解读,从一种追求真、善、美的角度去解读,似乎更合理一些,也似乎才更深刻些!我们实在不能因为文中一句“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就紧紧地把主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挂起钩来,并止于这种认识,看不到作者对于一种人生普遍意义的认识,看不到一种更为深层的意蕴,其实是解读的一种肤浅。

可惜,抗战还没有胜利,这位可爱而又可敬的英才作家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痛惜之余,我们只有默默地祈祷,愿他在那个世界里真地能像他所羡慕的常春藤那样,自然惬意、充满生机而又顽强不屈地永生!

一,注释

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第27页

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第26页

③刘一新《散文写作艺术指要》,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二,参考文献

1,《囚绿与困己》天津六十六中学 岳春光

2,《理智与情感交流的心灵独语》福建省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娟

3,《巴金与《囚绿记》作者陆蠡》来自网络。网址:

http://www.teachercn.com/zxyw/Html/ZWSB/15382cc2STj1t1115121032.Html

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

 

胡店会

标签:教学论文 人生当如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感悟情致理趣,迸发学习激情——谈文言文的学习激情的培养
下一篇:《往事依依》 教学案例(苏教版七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