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3690
标签:
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南京大屠杀》《寻找时传祥》《阿炳在1950》《滑铁卢之战》 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1.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了解文中记述的三起大屠杀惨案。
2.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引用资料的重要性。
介绍历史事实,然后看课文以记录的方式把重点时间数据写下来
第一课时
一 自主学习
1.写下文章记叙的南京大屠杀各个事件的时间、具体位置、相关数据。
2.这篇文章是报告文学,它具有新闻真实性的特点,大家看看黑板上的这些数字,是真实的吗?请说明你的理由。(请学生从文中找出根据)
3.请大家继续默读课文,找出与“大屠杀”这个词有相关意义的词。(不用举手,随时上黑板来写)
4.让几位学生站起来反复读这些词语,提示他们读词的语调。(不要求解释词语,自读自悟)
5. 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为悲惨的场面来朗诵相关文句文段。(注意朗读时的语调和情感)
6.学生再默读,再随时上台写出表达作者心情和感情的词句。
7.学生朗诵相关的段落,提示他们注意语气,表达出作者的心情和感情。
(三)情感提升
1.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几段132页“半个世纪过去了……”
2.老师范读一遍:“……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四)课内拓展
请学生用课文练习后“字词积累”中的所有的词写一段文字,来再现南京大屠杀的场面。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晓了日军的罪恶行经,本节课我们将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析
《南京大屠杀》采用全景规模的报告方式,课文中引用了哪些详实而丰富的资料是揭露日本侵略军人罪恶行经的?这些资料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在组内讨论交流)
2.体会
本文在记叙中穿插了精当的议论和抒情,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小组互动探讨思考)
(三)拓展提升
补充资料: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进城后,对无辜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长达六个多星期的血腥大屠杀。日军在疯狂杀戮的同时,还大肆奸淫妇女,进行大规模的抢劫、焚烧和破坏。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当时集体屠杀中国军民19万余人,零散杀害居民仅收埋的尸体就达15万多具,被屠杀总数达30万人以上。
这场大屠杀,是在日本当局策划与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等战犯的指挥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其手段之残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
南京暴行发生之后,引起中国人民和世界正义人士的极大愤怒和谴责。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田伯烈在所著《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中,称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是“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暴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杜廷谴责日军“把南京变成一座恐怖的城市”。
然而,在日本却有人否定历史事实。日本拓植大学讲师田中正明便是其中的一个。此人于1984年6月出版一本名为《“南京大屠杀”之虚构》的书,想把南京大屠杀从历史上一笔勾销。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证明南京大屠杀的人证、物证俱在,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事实
组织讨论:作者结尾时说南京大屠杀“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为什么?我们以后的路到底该怎样走?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
〖个性备课〗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年级: 科目: 备课人: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课题:17.寻找时传祥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时传祥的事迹。
2.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主题。
3、体会通讯的特点,学习写小通讯。
学生收集小通讯资料,然后结合课文分析
第一课时
一 自主学习
① 1.积累字词。
② 偌( )大 忠心耿耿( ) 挚( )友
③ 老茧( ) 颠( )倒 倪( )
④ 人事沧桑:
⑤ 黯然:
⑥ 记忆犹新:
⑦ 是非颠倒:
⑧ 2.整体感知。
⑨ 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最能表现时传祥性格特点的句子。(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行在文中划出,并在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派代表回答)
展开全文阅读
⑩
⑪ 3.梳理结构
⑫ 本文作者已经将文章分了三个部分,请学生分组讨论各部分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讨论完成后自由发表意见)
⑬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想一想: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课文时通过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时传
祥的正直、敬业、实在、本分的?(学生活动:自读课文,找出典型事例去感受,去体会,然后进行交流发言。)
2.讨论:劳动模范时传祥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这篇通讯却以“寻找时传祥”为题,这个题目是否合适?为什么?(指导学生读最后一段话,分小组讨论:谈谈“寻找”的深刻含义。)
(四)课内小结
本篇通讯以叙述的方式,介绍了劳动模范时传祥的感人事迹,表现了他敬业、实在、正直、本分的性格特点。我们应该学习时传祥勤奋劳动、正直为人的精神,学习他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重点探究了文章的内容,知道了时传祥是一个正直、敬业、本分、实在的人。这篇通讯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通讯发表后引起较大的反响,并被一些新闻院系选为必读篇目,是什么原因让这篇文章那么受欢迎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
①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② 1.思考本篇通讯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自读或分组朗读课文,互相探讨思考。
③
2.请同学们说出学习本通讯的现实意义。(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④
⑤
⑥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⑦ 1.时传祥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你从周围人身上能找到时传祥精神吗?(小组讨论、各抒己见、举例说明)
⑧
2.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学完本文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夺冠百分百
〖个性备课〗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年级: 科目: 备课人: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课题:18.阿炳在1950
认识阿炳及其名作《二泉映月》,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了解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阿炳的命运的方法。
1.通过听音乐、教师讲解、学生质疑、师生讨论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一课时
一 自主学习
1.积累字词
沦( )为 聆( )听 诞( )生 耗( )尽
糯( )米 衣钵( ) 巅( )峰 稀罕( )
截然不同:
高山仰止:
千古绝唱:
2.整体感知
(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报道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再度课文,并画出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分小组交流,朗读这些语句。)
3.梳理结构
作为一篇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呈现形式与传统的纪实性报告文学有一些差别,按照情节的安排,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写出简单的结构提纲。)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阿炳——世界名曲《二泉映月》的作者,他的一生是悲惨的,有很多坎坷的经历,然而本文作者并没有过多涉及,笔墨集中在1950年这一年间,反映了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并思考:你认为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什么?
选文:如果不是黎松寿偶然拉响《二泉映月》的旋律,如果不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到无锡录音,如果不是吕骥的造访和热心推荐,如果这些不经意中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我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文章主要通过介绍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赞扬了阿炳饱经沧桑却仍然坚强不屈的性格。
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夺冠百分百
〖个性备课〗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年级: 科目: 备课人: 年 月 日
课题:19.滑铁卢之战
了解滑铁卢之战的历史背景及过程。
认识滑铁卢之战失败的原因,理解主题。
介绍事件相关内容,再结合课文综合分析
一课时
一 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拿破仑,19世纪初期威震世界的法国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滑铁卢战役是他抱恨终身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也从战术、战略角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以这次战役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茨威格是如何再现战争的惨烈之景的,看看茨威格是如何评判这场战争的。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生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来去世界各地游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时与妻子双双自杀。
茨威格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等方面均有过人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其作品擅长细致的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2.积累字词
牝( ) 倏( )然 色( )子 黑魆魆( ) 疲惫( )
岿( )然 咻咻( ) 瘫( )软 目眩( ) 忐忑( )
展开余文
鸿篇巨制:
灭顶之灾:
倏然:
疲惫不堪:
悉心:
惟命是从:
拘泥:
孤注一掷:
黑魆魆:
岿然不动:
优柔寡断:
咻咻:
瘫软:
仓皇逃窜:
目眩:
忐忑:
3.整体感知
说说文章叙述了一次什么战役,在这次战役中着重描写了谁?导致拿破仑败局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先在组内交流意见,再派代表发言)
4.梳理结构
这篇历史特写将时间(上午、下午)和人物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写战争的始末。课文由六个小标题组成,用自己的话说说各部分的内容。(学生默读课文后先自行思考归纳,再在组内讨论交流)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全文在描写历史人物,再现滑铁卢之战这一历史画卷时,把工笔细描和文笔勾勒结合在一起,既有全场景的鸟瞰,又有关键细节的特写镜头。
1.说说文中哪几部分侧重于大场景的描写,哪几部分侧重于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
2.在文中画出你认为在这些细节描写中最生动、最精彩的语句、语段,并说说理由。(学生自行找出,再发表各自看法)
3.畅所欲言
作者认为:格鲁西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一秒真的能决定“世界的命运”吗?(请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并在班上展开辩论赛)
(四)总结反思
拿破仑是19世纪初期威震世界的法国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1810年,拿破仑几乎控制了除英国和俄国之外的整个欧洲,法兰西帝国的强盛发展到了顶峰。但是,1812年的莫斯科战役和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却使这个不可一世的大将军一败涂地,拿破仑的“百日王朝”覆灭,他被流放到大西洋圣赫勒拿岛,并囚死于此。战争,不管是对于主战方还是被战方,带给人类的只是痛苦和伤害。在充满“和平之声”的今天,让我们团结起来,捍卫和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夺冠百分百
〖个性备课〗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年级: 科目: 备课人 年 月 日
课题:口语交际:<<话说我家>>
创设一个具体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完成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
一课时
一 自主学习
前期准备
1、组织策划组,物色主持人。
策划组以三人为宜,设一组长,三人中应有一两个有策划经验的,也应有平时并没有班级活动策划经历的同学。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可以让多个主持人分段主持。
2、老师与策划、主持人共同制定详细方案。
方案制定以学生为主。老师在指导时要强调以下三点:这应是一场真实的谈话,因此要在有一定的调查基础之上确定让同学有话可说、有兴趣说的话题;能让更多的学生发言,而不是少数几个人的口才秀,因此要设计有利于多数同学参与的环节;评议表要设计得既体现口语表达的要求,又有可操作性。
3、策划组长在全班宣布方案(考虑到这是一堂口语交际活动,因此只要求学生了解大体安排,做些大体的准备即可,不要求学生有文字发言稿)。
4、学生自行准备发言内容。
二、老师启发讲话
1、有人形容当今世界有三大武器,那就是原子弹、电脑和口才。拿破仑说过:“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我国古人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据说清朝中兴名臣,湘军统领曾国藩在挑选人才时,首选找对方谈话,从对方的谈吐中了解他的学识能力性格人品。确实,在人的多种才能中,口才是最基本、最主要、最实用的能力。口才不是天生的,是从生活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我们今天要上一堂口语交际课,这是口才训练的一种形式,希望同学们真诚地表达,仔细地聆听,客观地评议。
2、我们手头有一张评议表,上面有七个评议项,我们每个人要重点对五位同学的发言作出评价。要说明的是,这些评议项既是我们评议别人的要点,也是我们自己在发言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的地方。下面请我们的主持人×××主持第一阶段的谈话。
三、陈说单元──说说“家的变化”
1、主持人发言:感谢大家给我这个主持的机会。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进步的社会。作为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也在变化着。有的变化大些,有的变化小些;有的物质条件变得多些,有的精神氛围变得多些。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家里的变化摆一摆。每人发言时间不超过三分钟。
2、学生发言,主持人串台(总时间不超过15分钟)。
四、求解和访谈单元──说说“家的困惑”
1、主持人发言:托尔斯泰有句话叫“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中国人有句话叫“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的家,这个家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爱家,我们恋家,但我们有时可能也有点嫌家怨家不理解家。今天,就让我们敞开心扉,把同学当兄弟、当姐妹说说自己的家,说说自己的烦恼。下面,我们将有“问题征解”“家事访谈”两个环节让大家参与。
2、问题求解。学生把自己在家庭方面遇到的难题和产生的困惑讲出来,向全班同学寻求帮助。全班同学来寻找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
3、家事访谈。请一位老师或家长来做嘉宾,同学可以就家庭问题向他提问。
4、访谈结束,小结,介绍第二主持人上场。
五、评议单元
1、第二主持人:刚才已经有许多同学发言,介绍了自己家的变化,坦白了自己的困惑。同学之间作了交流,师生之间有了沟通。我们都在认真倾听。下面,我们将要对刚才发言的同学进行评议。请大家以评议表上的评议项为主要评议点,有论有据,真诚友好地指出同学的优点和不足。同时请注意,你的评议发言,也将是别人的评议对象。
2、学生发言,主持人串词。
六、总结单元
1、策划组组长对整个活动作总结性发言。
2、学生投票评出“最佳表达”奖。
3、老师总结(老师以评议表上的项目为总结重点,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优点和不足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附]
评议表
姓名:
评价内容:
谈话内容(有无中心,是否具体、有条理、有针对性)
语言应变(能否根据情况作快速调整)
语言文明(是否尊重谈话对象,是否文明)
身体语言(站姿、手势、面部表情等是否得体)
声音效果(是否用普通话交流,声音是否响亮、清晰)
发言次数(用划“正”字来统计)
总体评价(用优、良来评价)
(说明:表内前五项,学生应有简要的文字记载,作为评议发言的依据)
〖个性备课〗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年级: 科目: 备课人: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课题:写作:<<写一篇小通讯>>
让学生在真实的写作实践中掌握纪实性作品的写作要求,同时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沟通交流的能力。
一课时
一 自主学习
1、导入语。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记者有“无冕之王”的美称。的确,一个称职敬业的记者在人们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范围极其有限,但记者却让我们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他们把生活中的事和人写出来,把事情的真相呈现给我们,扬善抑恶,伸张正义,让我们对世界有更多更深的了解。从今天开始,我们大家尝试当一回记者,用三周的时间,进行采访,写出一篇通讯。
2、写作指导。
(1)占有材料,多多益善。
通迅写作要作充分地调查采访,要尽可能地占有材料,不能闭门造车。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是作者艰苦采访,认真思考,精心构思的结晶。
[材料一]夏衍写《包身工》。夏衍为了比较详尽地收集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材料,他不仅听工人夜校的教员讲述包身工的事情,读很多描写女工生活的作品,而且通过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同学的关系,到包身工工作的车间去观察,了解他们的劳动条件。包身工们一清早就进厂做工,晚上才回工房,所以要看到她们上下班的生活,非在清早和晚间不可,这样作者从三月初到五月,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终于比较详细地搜集到了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我国报告文学的奠基之作《包身工》。
[材料二]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曾于一九五〇年和一九五二年两次赴朝鲜,同中国人民志愿军生活战斗在一起。本来,作者的任务并不是上前线采访,但是,作者在前沿阵地上采访了三个月。亲眼看见了战士们杀敌的无畏,亲身感受了敌人巨炮的轰鸣,踏过被炮弹深翻过的阵地,手握过鲜血浸透的泥土,最终写出了感人至深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展开余文
(2)内容真实,不能虚构。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通讯与文学作品不一样,不可以虚构。文责自负,如果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如果夸大其词,就会丢饭碗,就会有人找你打官司。
[材料一]《女记者与狼共穴61天》一文,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山西某党报”一位女记者吴丽,因揭露某造纸厂污染事实而遭绑架,被卖到边远地区与一农民成亲。女记者虽与这农民“斗智斗勇”,但被再次转卖,后在一位有良知的农村青年帮助下得以脱身。这一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俱全,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篇难得的好稿,于是很快被知名杂志《家庭》采用,并先后有十余家报刊转载。后来,有关方面很快证明此稿“纯属捏造”。《家庭》杂志社就此公开道歉,并解聘了该文的责任编辑。
[材料二]《纽约时报》“布莱尔事件”。《纽约时报》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最具权威性的媒体之一。杰森•布莱尔闭门造车,在家里编造虚假新闻。6个月间所写的76篇报道中有36篇错误百出。5月1日布莱尔被迫辞职,此后,该报的总裁和总编也因此辞职。百年老报受到沉重打击。
[材料三]假新闻“到三亚吃老虎”。海南某报报道,记者从三亚市政府及三亚迈迪公司获悉,未来几年内,三亚有望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公开品尝老虎肉的城市。报道发表第三天,三亚市委、市政府及迈迪有限公司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司严正声明:公开“吃虎肉”纯属谣传,对于媒体的不实报道,将保留诉讼的权利。
(3)选题选材,针对现实。
写什么事件,采访什么人,要有一定的现实性,有一定的时代意义。要想到自己写的是不是大家关心的事件,是不是大家感兴趣的人物,写出的文章别人喜欢不喜欢看。如:《南京大屠杀》针对一些日本人无视历史,歪曲历史的情况,搜集了大量的事实来说明历史真相。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寻找时传祥》针对当今社会一些人爱岗敬业精神的缺失而专门采写了时传祥的事迹,也有很强的针对性。
(4)议论分析,要有见解。
通讯强调客观报道,以叙事记人为主,但也要有议论,有作者的见解。如:《阿炳在1950》的作者认为新中国新社会使得阿炳的艺术生命得以大放光辉。《滑铁卢》作者认为导致拿破仑失败的原因是格鲁希的死守命令,不知变通。
3、范文
考上了中专,瘫痪在床的父亲却无人照顾,无奈之下,16岁的李勇——
背着父亲上学
1995年8月,16岁的李勇以甘肃省宁县第4名的好成绩被庆阳师范录取了。消息传出,李勇的亲朋好友为他高兴,他的语文老师望着瘦小的李勇,百感交集,只说了句:“难为你了……”便哽咽无语。
李勇7岁那年冬天,父亲忽患中风瘫痪了,从此生活的重担压在了李勇母亲的肩上。为了减轻母亲负担,小小的李勇割草喂猪、烧炕,给父亲接屎接尿。为了凑足学费,他养了十几只兔子,利用课余和回家时间给兔子拾草。升入初中后,父亲的病一天比一天重,李勇更忙了,他给家里挑水,给牛割草,给地里送粪……
1995年3月,母亲因积劳成疾永远地离开了李勇。望着瘫痪在床的父亲,望着零乱不堪的家,李勇一边抹着眼泪伺候着病重的父亲,一边坚持上学。两个月后,李勇参加庆阳地区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取得三等奖,参加全国初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取得了甘肃赛区一等奖。6月,在全县初中毕业统考中获得第二名,参加中专招生又被庆阳师范录取。
面对录取通知书,李勇心事重重。他忧虑500多元的学费没有着落,更忧心瘫痪在床的父亲由谁来照管?
李勇央求家族中长辈从中说合,希望已分家的哥嫂能照应瘫痪的父亲,然而没有任何结果(此事应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编者注)。在母亲坟前,他跪在地上失声痛哭。
李勇冒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带着父亲上学。李勇只有一个念头,有他吃的一口饭就不会让父亲挨饿!
李勇卖了家里积存的200多公斤玉米,400多公斤糜子和一些黄豆,勉强凑够了1000元,1995年9月10日,李勇背着父亲,怀里揣着卖粮得的1000元钱,来到了西峰市,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之路……
李勇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将父亲安置下来。
新的学校生活紧张而宁静,李勇一边认真读书,一边照顾着父亲。为了父亲,他没有在学校食堂吃饭,他没有住学生宿舍。每天一下课,他就匆匆赶回“家”,生火做饭,给父亲接屎接尿。逢节假日和好天气,李勇就背着或用架子车拉着父亲上街转转,让父亲散散心。每次上课前,他都要给父亲放好接尿的罐头瓶子,支好大便时用的凳子,把收音机放在父亲能够得着的地方,安顿好一切,他才往学校赶。一天,李勇下课回来了,一进房子便闻到了股刺鼻的气味,见父亲神情紧张地望着他,李勇心里明白了,他一边帮助父亲换上干净的衣裤,一边安慰父亲。说话比较吃力的父亲,望着瘦小的儿子,一把抓住李勇的手,眼泪叭哒叭哒往下掉。
备尝了生活艰辛的李勇自尊心很强,他从未主动向学校反映过他的情况。年终,当得知这一切之后,学校给李勇补助了60元生活费。
李勇说,不管生活有多么艰难,他都要和他的父亲坚强地活下去,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漫长的四年学业。
孝心一片动天下
一
1995年6月,李勇获得了全县初中毕业统考第二名。8月,他以全县中专招生考试第四名的成绩被庆阳师范学校录取,成为庆阳师范学校中一(3)班的学生。
当喜事临头的时候,李勇心里更多的却是忧虑,自己去上学,父亲怎么办?
瘫痪在床的父亲嘴里不说,心里当然知道儿子在愁什么。他让李勇找来了村干部和家族的长辈们,请他们出面说话,让已分家另过的大儿子来照顾自己,让李勇能安心去上学。
9月8日,当着村干部和家族长辈的面,李勇与哥哥说定,家产全部归开着一个小饭馆的哥哥所有,哥哥负责照顾父亲,并每年拿出1500元钱作为李勇父亲、李勇的生活费及学费。
9月9日,李勇的哥哥突然又找上门来,对父亲及李勇说:“昨晚回去想了一下,觉得不对。家产总共只值六、七千元,李勇上学4年,我得拿6000元,划不来。”李勇气极了,说:“那你看别处哪里有靠养活人得利的事你就寻去!”
哥哥走了,李勇和父亲面对面坐着,好长时间谁也没有说一句话。
李勇走出门,来到了母亲的墓前,这位16岁的少年长久地跪在母亲墓前,先是无言地任泪珠一滴滴地滚落,最后,终于放声痛哭。不知过了多久,他用手抹去脸上的眼泪,给母亲磕了三个头,说:“妈,我背上我爸上学去吧!有我吃的一口饭,就不会让我爸饿着!”
卖了自母亲去世之后一直珍藏着的200公斤玉米、400公斤糜子等一些粮食,凑了1000元钱,李勇背着瘫痪的父亲来到距家25公里的西峰市求学。
交了500元学费,在一位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以每月40元的租金租下了学校附近的一大间平房,用家里的一个破铁桶做了个火炉,搭起了锅灶。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地过起了日子。
17岁是人生的花季,过早倍尝生活艰辛的李勇却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在课余节假日逛街看电影。逢节假日和星期天,他总要背着或用架子车拉着父亲上街转转,让父亲散散心。有时,从拉三轮车的姐夫那里借来两轮车,走街串巷挣点儿钱补贴生活。
自尊心极强的李勇从未主动向学校反映他的情况。他默默地靠自己的努力一面照顾父亲,一面刻苦学习。第一学期下来,他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
二
从小学,到初中,到师范,李勇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好老师。这些老师不但关心着他的学习,也关心着他的生活。
他的初中老师给过他许多的帮助,并和师范学校的老师等人一起,最早把李勇背父上学的事写了出来,投给了《陇东报》和《中国青年报》。《陇东报》和《中国青年报•教育导刊》最早披露此事后,全国20多家报刊纷纷转载。
社会各界对于一个普通孩子的孝行所表现出的反应令人吃惊。《中国青年报•教育导刊》的一则报道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包括美国、香港等地在内的世界各地上千封来信飞到了报社、学校和李勇手中,5万多元的捐款寄到了学校和李勇手中。
给李勇来信、寄钱的一多半是老人、一小半是中年人和中学生。
辽宁老同志黄百田信中说:“看了你的事迹,想起了我苦难的童年。也是16岁,我以优异的成绩被奉天铁路学院录取,因为那是旧社会,没钱入学,我含泪退回入学通知书。从此,我做小工维持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难生活。你和我命运相同,但时代不同,你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没有失学,也没有扔掉相依为命的父亲。”北京一位退休老人来信说:“我非常愿意与你这样的青年交个忘年朋友……你最好把你的简单情况写一下,如你爸爸的病情,你的身高、脚码,你需要什么学习用品。回信就写董奶奶收即可。”安徽淮南教育学院副教授方守金夫妻俩和儿子方晓枫全家一起给李勇写了封信,说:“今天晚上,我们一家人都在谈论你,都为有你这样的好孩子、好学生而感到自豪。”南京理工大学唐治教授在信中说:“目前你体重多少?身高多少?一个月同父亲一起的伙食多少钱?你身体好不好,一天睡几小时?第一学年几门课考多少分?孩子呀,你太不容易了!”许多信催人泪下。
三
自从知道了李勇的事之后,李勇的老师和同学们不断地去看望李勇的父亲,帮他做家务。
师范学校作出了“关于学习李勇同学,艰苦奋斗、刻苦学习、孝敬父母的决定”。庆阳地区教育处和团地委联合作出向优秀学生李勇学习的决定。甘肃省副省长陈绮玲、团省委书记邵明、地委书记黄续祖、专员等也都给李勇写信、捐款。
师范学校校长李种德几次和李勇家乡县、乡、村及乡亲们一起商量李勇父亲的赡养问题,最后,李勇的哥哥答应接老人回家赡养,学校则从代管的各界捐款中每月拿出50元作为老人的伙食补助。这样,从1996年3月开学起,李勇的父亲就留在原家中,由李勇的哥哥照料。
四
李勇父亲的赡养问题表面看来是解决了但背后的问题依然存在。
5月15日,庆阳师范学校一司机对记者说:他当天上午亲眼看见,刚花了一万多元盖了新房的李勇的哥哥嫂子,给父亲的饭是:一个馍、一壶水、八九根咸菜。该司机此前曾多次送校长去过李勇家。
司机说:老汉见了我们就流眼泪,说还想跟着李勇一起过。
(作者孙凯,本文选自1996年6月14日《中国青年报》)
二、小组采访(一周内完成)
1、组织采访小组。以三人为一组较为合适,学生自由组合,老师适当调配。
2、采访组制订采访计划(确定采访对象、时间、话题,拟订采访谈话提纲)。
3、采访(小组成员集体参加,共享采访材料)。
三、独立写作(一周内完成)
小组成员各自写作小通讯。
〖个性备课〗
吴国军
标签:
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南京大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我有一个梦想》《你是你的船长》《演讲词写作》 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下一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细柳营》《古文二则》《诗词五首》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