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246  
标签:教学论文
明语义 辩差异 察语境——成语运用题的解答


      安徽省潜山中学   伍秀来

      [例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B.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C.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D.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B.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这次联赛我们虽然输了,但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总结教训,卷土重来嘛!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我们的班长德高望重,这次被选为全市优秀共青团员。

      B.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让人目瞪口呆。

      C.吴华迎着再次前来家访的老师激动地说:“您能不顾疲劳,三顾茅庐,太使我感动了。”

      D.一桩手法隐蔽的盗窃案,经过一番缜密、深入的侦查,终于水落石出了。

      4.选出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齐白石的画大体是某植物和一两只草虫结合在一起,植物用意笔,草虫用工笔。那些莲叶啦,树丛啦,[①]好像是用大笔饱蘸了墨汁随便挥洒而成;而那些蝉啦,蚱蜢啦,则画得细致极了,那真是[②]描绘出来的,纤细的触须,虫翅上的脉络,都[③]。这两种笔墨结合在一起,彼此衬托,[④]:植物更显得欣欣向荣,草虫更显得[⑤]

      A.用墨如泼  惜墨如金  清晰可见  相映成趣  生气蓬勃

      B.浓墨重彩  轻描淡写  依稀可见  相映生辉  勃勃生机

      C.粗犷豪放  刻意求工  历历可辨  相得益彰  栩栩如生

      D.寥寥数笔  煞费苦心  历历可数  相互配合  呼之欲出

      [解题点拨]

      成语运用要准确、恰当、贴切。解答成语运用题,正确理解语义是前提;辩明语义的轻重、色彩的褒贬、适用的对象等方面的差异是保证;在具体的语境中,考察其搭配是否得当,使用是否得体,照应是否周密是关键。

      望文生义,不求甚解,就无法对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作出正确判断。例1的难点是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差强人意”的正确语义是“还能振奋人的意志”,“大体上还使人满意”,而不是“强人所难”。“莘莘”是“众多”而非“辛勤”,“一位”与“莘莘”不能共现。“孚”是“使人信服”,“不孚众望”与“不负重望”语义迥异。“望其项背”是“赶得上”的意思,D句的语意恰是说“赶不上”,应说成“难望其项背”或“望洋兴叹”。

      运用成语要分辨褒贬色彩,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成语。例2中的4个成语多含贬义。A句用“处心积虑”与对“新上任的厂领导”的“积极”评价不合。C句用“趋之若鹜”与“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不合。D句“卷土重来”换成“重整旗鼓”才恰当。B句只是客观描述“饭店”的场面、气氛,不涉及对具体的人和事的褒贬,用“灯红酒绿”不属于不恰当。

      例3 A句用“德高望重”不当是因为不分语义轻重。B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是令人欣喜的,“目瞪口呆”的含义应是“令人惊恐的”。C句用“三顾茅庐”,不合人物身份、人物关系和事件性质,家长或学生说“三顾茅庐”显然不得体。

      在分辨差异后,结合语境,考虑彼此勾连,前后照应,是解例4的关键。①处“用墨如泼”、“浓墨重彩”、“寥寥数笔”,与后文语意部分重复,照应不周;“粗犷豪放”强调风格,承前“用意笔”,启后对用笔用墨特点的解说。②处用“刻意求工”与“用工笔”呼应,其它三个则不能表明“工笔”的特点。③处用“历历可辨”强调“一个个清清楚楚,可以辨清”。“依稀”与前文语意不符,“清晰可见”没有强调意味,“历历可数”与前文“脉络”不能搭配。④处只有“相得益彰”与后文“更”呼应。⑤处“生气蓬勃”、“呼之欲出”指人,“勃勃生机”用在补语位置语句不通。

      上述几题分别说明解答成语运用题要明语义、辨差异、察语境,只是为了解说方便,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这些因素都应综合考虑。

      (上述四例的正确答案分别是1.C  2.B  3.D  4.C) 

      
标签:教学论文 明语义 辩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凭借魅力 激发兴趣
下一篇:辨类型 抓中心 理层次——句序排列题解法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