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8835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整体赏析——《小石潭记》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高永祥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93年第8期)。

      教师的发现:文中所描绘或明或暗的景物与“小石潭”的“石”相关联,特别是人的心境与“石”为联系得更紧。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学生丁:“凄神赛骨”也写了“石”。我看文中的“寒骨”除了寒气刺骨的意思处,还应有“石”冰凉刺骨的意思。

      ……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只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若以以此来处理《小石潭记》的教学,显得比较单薄。

      但教者的这种发现,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引发我们深层次的联想。

      联想之一:

      教者在此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②《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联想之二:

      教师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教师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个教例就可以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教例。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整体赏析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课堂教学的组合美——《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下一篇:歧义短语(句子)的辩析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