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1264
标签:
教师随笔
关于网络在教育、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 aimin
这是我在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对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几点思考。本想写成完整的文章,但觉得还不够成熟,所以,先用以下研究笔记的形式发表于下,以盼此块“砖”能引来诸多的“玉”!
考虑到对语文教学中怎样应用网络的思考,在最后我附上了一个教学的设计。这个实例,经过实践,有得也有失,现发出来,也有“抛砖引玉”的意思。
总之,希望看到大家的关注,听到充分的批评!!
▲在学生的学习中,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接受性学习,网络,只是一个工具。仅仅从网络介入学生的学习来看大致就有五个方面:1、提供信息源促进问题的发现、课题的提出;2、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各种必要的支撑;3、记录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备用;4、提供发表的舞台;5、找到充分的对话者。
▲任何学习,都有一个让学生参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的问题!但学生对生活的感觉有时并不一定敏感!在生活的汪洋大海中,学生们可能会熟视无睹。这时,网络有可能突现生活中某些值得学生关注的东西,来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因此,对学生来说,自然需要在现实中去体验,但不排斥利用工具提醒他们关注本应关注的生活。
▲我一直记得这样一个比喻:火车的使用并不改变交通工具的性质。但火车到来的不仅仅是速度而是观念、习惯、文化的变化。因此,对于“网络需要教师观念的首先转变和接受”,我觉得并不全面。不!我现在似乎有一种新的想法:用网络的使用来促进观念的转变!至少,在语文教学领域是如此。我们讲了多少年的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进入网络才有可能实现。有时我们觉得许多语文教学观念很好,但实现不了常常是受制于工具,比如:多读多写等等。网络提供了这样的条件。由此,我想到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网络,是否有学科间的差异?比如数学,我觉得数学的教学实际上对媒体的依赖是最低的。一张小小的纸片上的一行字,就够学生忙半天的。而语文就完全不同。我想这网络的作用。教师素质的提高需要工具,需要切入口、需要一种冲击波!
▲我觉得还应思考的关键是:我们应该探求在网络环境下控制的特点。需要有新的控制方法。用网下的控制方式来控制网上的活动,我想是不可行的。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环境!网络为代表的虚拟环境,更像我们现实的市场,控制它,不是需要“班主任”之类的外在的“权威”,而应该是活动本身的魅力和吸引力!市场经济也需要法制,这没错。改革开放,放开市场,看起来无序,但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把一切都打点好了。我的意思就是——在网络环境下,应该靠的,就是这只“看不见的手”。
▲基于网络的教学,网站或专用平台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考察试用现在的许多类似网站,我觉得我们在设计网站时忽略了几个很重要的前提。首先,我们是基于学生都能无条件随时上网这样的假定下来设计我们的栏目的,然而,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据报载,我国目前的网民人数在大中城市,不足20%,中小城市和乡村更少。这些网民中自然有不少学生,但是比例不会太大,而且在相当一部分师长的观念中,网络对青少年并不是有利的,对他们上网是设置了多种限制的。青少年上网的条件不容乐观。运用网络进行学习活动,至少需要上网的条件,如果这些基本的条件不具备,犹如旱地行舟,自然是难以开展的。其次,我们是基于学生很希望在网上来活动这样一个假设来设计的,然而,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现在网上教育资源的形式单一、内容与课堂类似、许多烦琐的手续等,并不完全适应学生的心态。再次,我们是基于利用网络来协助学校作好管理工作的假设来设计栏目的。然而,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管理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恰恰是网络的短处所在。这不仅是因为硬件条件的限制,更重要的是:网络的匿名性等一系列特点,使对学生的控制几乎为“零”。
▲我觉得还是应该思考一下——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自觉地依赖网络?据我的观察:
——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信息资料不足时
——当学生上网浏览,随便走走,突然看到自己有兴趣的话题,愿意加入讨论时
——当学生有了一些成果想找地方发表时
——当学生研究遇到麻烦想找几个人聊天时
——当学生得知有自己喜欢的人在网上可以见面时
当然还可以列出一些。最近,刚刚读完《后现代课程观》一书。“自组织”是后现代课程观的核心,用丰富的信息资源造成有积极意义的干扰,是形成“自组织”的关键。我想,网上的教学活动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而实际上,我们现在的网上模式还带有非常强烈的“现代”学校教学模式。这样一来,难以吸引学生,是自然的。至于在技术上的“非友好倾向”等等还在于次!
△这里实际上涉及一个更深的理论思考: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到底起什么作用?以什么样的形式发挥作用?在什么时机起作用?过去我们谈多媒体课题时,人们总有这么一个原则:不可替代性!特别在网络不景气的时候,更需要的就是“不可替代性”的证明!
▲ 语文课上使用网络的一次探索——
基于网络的《史记》教学总体设计要点(设计人:上海市浦南中学 陆爱民;2001年5月)
一、 基于网络学《史记》
司马迁生平及相关的逸事;《史记》全貌; 史书写作传统的例证; 文学眼光中的《史记》研究的基本观点; 常用工具书; 研究材料的索引
二、 立足课堂读原文
对照注释通语译; 提出“真实”的问题供讨论; 出份试卷互相考
三、 虚实结合达目标
第一阶段:总体设计,制作有关课件、印制资料。
第二阶段:真实阅读为主,初通课文例文语译。
第三阶段:实现虚实情境中完成学习。
实际使用的教案:
展开全文阅读
《史家之绝唱——〈史记〉》教案
目标设定
A、基本目标
1、 阅读《垓下之围》《毛遂自荐》《荆轲刺秦王》,感受司马迁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
2、 掌握《史记》的体例、内容等常识,从史学、文学两个层面了解《史记》的价值。
B、辅助目标
1、 以课文例文为依据,复习梳理高一全年所学的文言基础知识。
2、 补充阅读《报任安书》或介绍司马迁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为人和历史地位。
3、 引进网络教学,尝试整合网络与教学。
C、目标链接
1、 与《思路的探究(二)》单元的学习链接(从故事情节线索的角度)
2、 与“屈原与楚辞”链接(引导学生初读《屈原列传》,找共同点的角度)
过程设计
⊙准备
设计准备好《史家之绝唱——〈史记〉电子辅助学习包》。
印制“《史家之绝唱——〈史记〉》学习任务书”和《今天任务的基本内容》。
⊙实施
第一课时——按照“学习任务书”的要求,直接阅读作品,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按照“学习任务书”的要求,继续直接阅读,完成试编考试卷。
第三课时——在计算机房,使用《史家之绝唱——〈史记〉电子辅助学习包》,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布置“学习任务书”,并对有关几个问题作出解释。
2、 进入学生自学阅读状态。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印发《学习任务书》
◇引入课题
——总体说一下最近课文的教学方法及其理由
要点:《促织》——给预习卷,以疏通语言为主 (传统方法的改进型)
《药》——给出“研究性阅读导引”,以理解内容为主 (研究性学习方法改进之一)
《史记》专题——下达“学习任务书”,总体规定学习要求和活动 (研究性学习方法改进之二)
关键: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会对自己负责。所以,要引起充分注意!
◇明确要求
——阅读并解释“学习任务书”的内容:
要点:“目标”,作为最终检查的依据;“内容与要求”,实际应完成的任务;“进度”应完成的时间。
——关于涉及的背景知识
关于古代汉语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单音复音;活用现象;虚词;……
——组织“小组协同学习”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提问
◇作业安排
——继续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自读的基础上,初步开展命题的准备。
☆教学过程
◇引入课文
——组织一下“协作小组”
◇学生活动
——阅读、讨论,完成“《史记》例文的语言现象测试练习卷”的命题工作
◇作业安排
——继续完成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利用电子网络,在自读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下发《今日任务基本内容》,熟悉有关内容
——介绍课件的基本模式与使用方法
◇实际教学
——学生在机房里,利用所提供的“课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作业。
◇回家作业
——继续完成《学习任务书》和《今日任务基本内容》中未完成的内容,写好学习小结。
标签:
教师随笔
关于网络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铁肩担道义,勇做班主任兼
下一篇:
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就有怎样的教师语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