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案例
阅读:714 2014-09-18
标签:
教学案例
八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案例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理解并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学习重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学会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学习内容和程序
一、自主预习
1.阅读课文注释及相关资料,完成下面填空题。
黄天祥,广西凤山县人,壮族。1914年生。1929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任红七军战士。1943年5月在山西省和顺县反“扫荡”作战中牺牲。京报集团 ,全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会长、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理事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读组成员,曾担任组长。长期担任《北京晚报》科普专版负责人及《北京晚报》科教部主任,见证了 。
2.背景介绍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了人们眼中美丽的落日其实是一种幻觉,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在这个世俗的当下,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扬起思考的头颅,求一切事物之实、求一切事物之真。
3.生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蕴含( ) 吟咏( ) 绮丽( )
绚丽( ) 殷红( ) 坠落( )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 ) 散射( )
(2)解释词语:
幻觉:
吟咏:
绮丽:
殷红:
绚丽:
变化多端:
展开全文阅读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初步理解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独立完成下面的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未说明原因,而各种仪器观测证明太阳并没有真的变大
3.思考: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4.全面理解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填写下面的表格。(注意:手法一栏要填说明方法)
段落 内容 手法 效果 主旨
第1段
引用
第2段
描写
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第3段
过渡
第4至7段
三、深入感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天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1.这段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
2.这段选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日落的景象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文段具体写了日落时哪几种壮观的景象?
四、自主测评
1.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2.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提示: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示例:
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缤纷,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
黄秋耘《黄山秋行》
《落日的幻觉》答案
一、1.高级记者;中国媒体科普宣传和科技报道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变革的全过程3.(1)yùn yín qǐ xuàn yān zhuì bó yǎnyǎn sǎn (2)幻觉:没有外界刺激而产生的虚假的感觉。吟咏: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绮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殷红:深红,红中带黑 。绚丽: 灿烂美丽。变化多端:形容变化很多,千姿百态。
二、1. 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2.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而各种仪器观测证明太阳并没有真的变大
3. 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4.
段落 内容 手法 效果 主旨
第1段 人们对待日出与落日的感情态度对比 引用
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2段 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
描写
摹状貌 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第3段 明确指出日落的景观是幻觉现象。 过渡
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
第4至7段 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1.举例子
作比较
2.作比较
3.作诠释
4.列数字
5.打比方 1.“1871年……10倍以上。”(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2.“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颜色又不同于旭日。”(增强说明效果)
3.“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叠合而产生的。(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4.“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更准确、更具体)
5.“日落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落日的特征。)
三、1.描写,使说明变得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可读性。2.选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先总后分。3.日落的景象可以用“壮观”、“绮丽”、“神秘”、“迷人”几个次来形容。文中具体写了这样几种景象:太阳变大,颜色深黄、殷红;太阳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灿烂的晚霞;神秘的蓝灰色暗弧和暗弧外面的亮弧,并伴有迷人的紫光。 四、1.A 2.略。
平常心
标签:
教学案例
八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案例
落日的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金色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德育论文(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