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426  2014-10-20
标签:教师随笔
曹雪芹为何惟独写黛玉避实就虚
余斌

      [摘要]黛玉在读者心目中之所以能“超逸”众美之上,实因曹雪芹避实就虚的写法。另外,曹雪芹希望读者从宝玉的视角去看,唯在宝玉眼中,黛玉才如此超凡脱俗。

      曹雪芹的简笔写意

      和后来写实派小说中的描写相比,《红楼梦》里写人物的样貌,笔墨很是简省。其实古白话小说里的描写大多逸笔草草,去工笔画甚远———“有诗为证”式大段韵文的铺排不能算,因其往往夸饰而不着边际,令读者无从揣想。曹雪芹虽是简笔,却神形逼肖,其中有人。就像他的立意迥异俗流,他的“肖像画”也是独此一家的。

      当然,他的描写并非都能落到实处,大观园原本亦真亦幻,他笔下人物的形貌有时也空灵到只可远观。比如林黛玉。宝钗、湘云等辈,虽有金锁、金麒麟来与宝玉所衔通灵玉呼应,论“出身”还是肉质凡胎,黛玉则是绛珠仙草转世,“木石前盟”之“木”在俗世固不如“金玉良缘”的“金”来得贵重,但在另一参照系,却不是凡品,所以其样貌与其他人物相比来得不那么真切,倒也在情理之中。

      黛玉生得美是不用说的。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凤姐见了便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二十六回写黛玉因误会宝玉亲近宝钗不理她而气恼哭泣,作者更渲染道:“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可知美得不同凡响,但这也就近于“沉鱼落雁”、“花容月貌”那样的套话,只知其不可方物,却是无从想象。另一方面,书中提供的其他信息似乎也在抵消读者对其美貌的意识:大虚幻境中“钗黛合一”的判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落笔在其才华,不及容貌。当然你可以说十二钗判词预判诸人命运,皆从才德性情着眼,不论妍媸,然宝玉深恋黛玉,最萦怀者,似乎也还是她的“才”。与黛玉共读《西厢》时固然比她为“倾国倾城的貌”,只是那是玩笑语,不能当真,第二十一回因与诸人怄气心灰意懒起来,续庄子《肢箧》篇声称要“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钗黛并举,相对于宝钗的美貌,突出的还是黛玉的聪颖。

      倘以此为判,那么即使在宝玉心目中,以长相论,黛玉亦不及宝钗。但这当然难免胶柱鼓瑟之讥,将那骈偶之文视为以辞害义的例证,倒还合适一些———宝玉不过是对举以示其极而已,骈文之难以“写实”传真,无庸烦言。

      我们对黛玉姿容的头一瞥,正是透过宝玉的眼睛。黛玉进贾府,贾母一众人皆是先于宝玉相见,作者偏要待宝玉登场,让他来“细看形容”:“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若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也许是全书对黛玉容貌最详的描写,仍有说部遗风:虽是宝玉的“视角”,却仍属“全知”式“有诗为证”的人物总评,由静及动,由外入内,远非宝玉所能“见”。能够具体而微的,也就是那眉毛了。宝玉印象最深的,应该就在于此,故他坐到黛玉身边“细细打量一番”之后,为其起名“颦颦”——— 注意力正在眉头之上。

      “似蹙非蹙笼烟眉”由此成为林黛玉的标志,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有“眉头”———“心头”关联的底子,传神写照,端赖于此。以后书中不止一次提到。可眉头于我们对黛玉的整体想象终究有限,关于她的全人,我们还知道些什么?

      难见黛玉“真容”

      直接的描写太少,我们也许可从作者间接的关涉中合成出一个林黛玉?

      至少有两个人物,周围的人都以为与黛玉不无相似处,一个是龄官,一个是晴雯。此外还写到一演小旦的孩子,某次看戏,众人皆看出与黛玉模样上很像,凤姐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猜不出。”其实在场者看出相似的不在少数,宝玉、宝钗皆看在眼里,只是怕黛玉多心不说,湘云嘴快,脱口道:“倒像林姐姐的模样儿。”众人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说果然不错。”但那小旦长得什么模样,却未着一字,无从参照,可以不提。龄官与黛玉的相似则大约是不必“留神细看”也不用“猜”的,而且那小旦之似是在“扮上”之后,龄官之似却是戏外的“本相”。第三十回宝玉看到龄官:“只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晴雯与黛玉之似,则出于听到王善保老婆进谗言(骂晴雯妖妖趫趫,不成体统)之际,王夫人的联想:水蛇腰,削肩膀,眉眼有些像你林妹妹。

      王夫人这等钝人都能看出,相信其他人亦有所见,宝玉整日与晴雯相处,更无不察之理,只是书中未提———也是不言而喻的缘故,既然俞平伯视晴雯为“黛玉之副”,而读者也容易产生相类的联想。

      龄官在宝玉眼中固是有“袅袅婷婷”之致,入得王善保老婆、王夫人等辈眼中,怕也就是“妖妖趫趫”的狐猸气。两样的“看”里都是有“形”有“态”,不过宝玉看人是更在“态”不在“形”的,故尔看出来就不会那样的“直白”———只会是“面薄腰纤”,“水蛇腰、削肩膀”就断乎不会出诸他的形容;王夫人所谓“眉眼”是脸上固定的器官、要略的样子,宝玉的“眉蹙春山,眼颦秋水”则由“形”入“态”,是流动而具“表情”的。

      但是说到模样,当然不宜取宝玉的“主观”,而要就着王夫人的“客观”。比着龄官与晴雯,“客观”地亦即务实而非务虚地说,我们可揣想的黛玉,当是纤细身材,清瘦的脸清秀的五官———“面薄”应只是喻其脸的清瘦,若五官突出鲜明,恐亦不宜谓之“面薄”。至于龄官模样中纯然涉于“态”的部分,所谓“眉蹙春山,眼颦秋水”,则是以“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为底本,复又回到眼角眉梢的风情。龄官性格与黛玉不类,神情亦应有异,宝玉眼中如此,只能说是他心中一直存着“妹妹”,见有相似者即不免“移情”,从形到态都看出似来。所以“眉眼”也只能落实到晴雯那里。问题是,晴雯眉眼是何模样?像《红楼梦》中不少在我们心中活灵活现,我们以为知之甚矜的重要人物一样,晴雯于读者简直是如在目前的,到头来却发现,其实书中对其容貌并无具体的描写,除了“水蛇腰,削肩膀”之外,遍览全书,也只得一笼统的“俏”字(第七十七回“俏丫环抱屈夭风流”)———我们心目中颇为“逼真”的肖像,没准倒是从影视戏曲、图像等各种改编中来。


展开全文阅读
      所以即使留意这些旁敲侧击的描写,我们还是难见黛玉“真容”,与她之间始终保持着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距离,至全书终了,所得也还是宝、黛初见时的朦胧印象。之所以朦胧,实因曹雪芹对黛玉的形貌,大体上是虚写,多用侧笔、暗笔,不肯落到实处。

      写宝钗是写实,写黛玉则是写意

      我们对黛玉衣着的印象,或许还要比她的模样来得真切,虽然着墨无多(参看“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回),却算是笔笔落实。与书中关于人物服饰不厌其详的描写相比,曹雪芹对人物形貌的描摹几可说是惜墨如金,若说写服饰是工笔重彩,那写肖像就可以说是简笔的写意。这是相对而言,且此处简笔与侧笔、暗笔是两个概念:简笔虽简,不妨“务实”,侧笔、暗笔,多为“务虚”。

      古今中外,写人物形貌施以烘云托月间接手法的,不乏其例,如荷马史诗中写海伦之美,极尽渲染之能事,唯于海伦究竟生得如何,不着一词。但这是文学惯例的缘故,史诗之体于人物肖像不在意,原本没有写实的手段,荷马在诸多女神身上也是不写形貌,或只是出诸套语。曹雪芹则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前面已说过,他的“肖像画”虽多简笔,却能形神逼肖。如第八回写宝钗:“……就看见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面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后面“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一回,宝玉因见“肌肤丰泽”的宝钗“雪白一段酥臂”而生羡意,再打量其人,入眼的还是“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翠”。此数语已将宝钗定型,与写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流动惝恍,大异其趣。俞平伯先生曾将二者并置:“容貌二人谁美,文章两名孰佳,不待注解,已分明矣。”曹雪芹将好文辞留给宝玉最爱之人(写宝钗一句则多少有些落套),这是肯定的。关键是这里有虚实之别:写宝钗是写实,写黛玉则是写意。

      为何惟独写黛玉避实就虚

      写其他人物若写及容貌,大体均是写实(书中最易记起的“肖像画”如宝玉、凤姐,都有实写),可清晰地想见其容貌,惟独写到林黛玉,都是写意,这当然是曹雪芹有意为之。说到底,还是因为在全书的框架里,黛玉是有神话背景的人物,“世外仙株”当施以另一番笔墨,返照尘世,她也是一个诗性的存在。大观园中尽美人,然其美为人间性所限定。黛玉在作者笔下并非不具人间性,然同时却又“超逸”(黛玉奔父丧回到贾府,宝玉觉她出落得“越发超逸了”),“超逸”二字或是黛玉最简洁的考语。“超逸”者,不在其中也,故黛玉事实上是不参与群芳的评比的,按世间的标准,黛玉已被宝钗比下去,后来来了一个薛宝琴,容貌更在钗黛之上,这在贾府里已是定评,然而读罢掩卷,黛玉在读者心目中之所以仍然能“超逸”众美之上,实因曹雪芹避实就虚的写法。黛玉之美与世间标准,也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然则宝玉也不是凡胎,“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同列,何以写到宝玉模样就可落到实处?此处不可以逻辑推演,须注意的倒是“看”与“被看”的关系:宝玉处在“看”的位置,大观园诸人是“被看”的对象,林黛玉则处于被看的中心。自宝、黛初见起,宝玉眼中的黛玉就是疑真似幻(“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其后果然也一直是“另眼”相看。在他人眼中,黛玉或许只是一病美人,大观园众美人中的一个而已,她参与众人的比照,可以像这个像那个,可以“面薄身纤”,甚至也可以清晰地显现为“水蛇腰,削肩膀”,宝玉固然能看到这一面,同时这个与他最亲近的人又始终在朦胧之中,所谓“似蹙非蹙笼烟眉”、“似喜非喜含情目”,都是宝玉“看”出来的。他也唯有看黛玉是如此,上引写宝钗容貌一段文字,也是自宝玉眼中看出,美固美矣,却是被限定的,清晰实在,再没有黛玉的空灵飘逸。宝钗“雪白一段酥臂”,再长不到黛玉身上去,因那已是落到实处了。

      毫无疑问,曹雪芹希望读者从宝玉的视角去看黛玉,唯在宝玉眼中,黛玉才如此超凡脱俗,包括她的容貌。显然,历代的读者对黛玉的想象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被宝玉的眼光规定着。他人的眼光可以在黛玉身上重叠,宝玉的视角却是决定性的,笼罩全书。唯其如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黛玉,其容貌注定是似真似幻,在真实与缥渺之间。

      
标签:教师随笔 曹雪芹为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王蒙谈《红楼梦》:石头是曹雪芹最好的设计
下一篇:红学的困境:学术研究和大众之间差100个娱乐头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