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021  
标签:教学论文
释之至(教师中心稿)
                          

               江苏省海安农业工程学校  陈志祥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二章=对句中的“之至”各家解释不尽相同。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将“之”释为动词,到;将“至”解释为极点。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文言文译注解析》把“之”释为结构助词,的。把“至”解释为“名词,极点”。山东省东牛县梯门第二中学侯昭安《“寡助之至”的“之”应作何解》将“之”释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笔者以为,这些解释都有牵强附会或望文生义之嫌。

     将“寡助之至”的“之”释为动词“到”的原因,大概是因《教参》中将此句译为“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且教材中又将“至”释为“极点”的缘故吧。然而这两点都不能作为将“之”译为“到”的凭证。因为教材没有对“之”作注。而教参的译文虽是“少到了极点”,但也不能就说这里面的“到”是由“之”字对译过来的,况且教材将“至”注为“极点”更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就先从这里的“至”字谈起。至,许慎《说文解字》训释为“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刷馆1986年版)解释为:①到,达到。②极、最。更值得注意的是,其注项②中又加注曰:达到了顶点。并示例“物至则反。”(《史记·春申君列传》)可见,“至”本自可作“达到了顶点”解。

  “之至”,一般都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它们究竟作什么句子成分? “寡助之至”和“多助之至”中的“至”用在形容词“寡”和“多”之后,(“寡助”“多助”可理解为“助寡”“助多”。)词性是副词,可解释为达到极点,或达到顶点。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把“至”解释为“达到极点,或达到顶点”,但是它仍然是副词。把“之至”中的“至”当作名词,或当作动词。这都是以今度古,失之偏颇。既然“至”是副词,作补语,那么“之”就不能解释为动词。理由之一是形容词“多”“寡”后面不可能跟动词。理由之二是“之”作动词,应用在句中作谓语,后面一般跟处所名词作谓语。例如:          

    ①田子方从齐之魏。(《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②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③(陈涉)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上例的“垄上”、“市”、“魏”都是表处所的名词或名词短语,作“之”的宾语,且句中无其他谓语。而“寡助之至”中有“寡”作谓语,“之”不可能作谓语。

   “之至”中的“之”能不能解释为结构助词“的”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之”用作“的”讲,只有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标志修饰(领属)与被修饰(领属)关系。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公冶长》)”但“多助”与“之至”之间并无修饰(领属)与被修饰(领属)的关系。有人认为这个“之”字就只能释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之”字注项④)了。我认为这一说法也值得商榷。首先“寡助之至”的主语是什么?是“寡助”,还是“寡”?初看主语是“寡助”,但只要细致一分析,就会发现此说不确切。因为“寡助”是一种特殊的偏正关系,形式上是“寡”作“助”的定语(“助”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意即帮助的人。)实际上可按主谓来理解。即“寡助”可理解为“助寡”。 作者将其倒装,是为了强调谓语“寡”。如果这个说法能成立的话,那么“寡助之至”的谓语就不是“至”,而是“寡”。“至”在这一分句中是补语,补充说明“寡”的程度的。“之”不是用在主谓间,也就谈不上起取消独立性的作用了。

    既然“之”用在补语“至”之前,就可以解释为结构助词,但它不是用在中心语和定语之间,不是起取消独立性的作用,而是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里“好得很”的“得”字,也可不译。这有什么根据呢?原来,在古音韵里,“之”在“章”纽,古在“端”系,“之”的古读同“到”,黎锦熙《新著语文法》说“到”字是“得”字的音转。如苏轼《石钟山记》:“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柳宗元《捕蛇者说》:“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这两句中加点的“之”都可译为“得”。“寡助之至”可翻译成“帮助的人少到极点”。“多助之至” 可翻译成“帮助的人多到极点”。又如“向往之至“就是仰慕到极点。“感谢之至”就是感谢到极点。

综上所述,“之至”是一种固定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补语,相当于“达到极点”。“之”,助词,补语标志,相当于“得”,可不译。“至”副词,可解释为“达到极点”。“之至”作为一种较固定的结构,古今汉语中都较常见。如“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感谢之至”等等。

标签:教学论文 释之至(教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名词活用为"状语"、“副词”吗?(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度过”和“渡过”(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