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5404
标签:
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网友来稿)
泰安机械电子工程学校 张吉良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弊病一直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那么,阻碍语文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记得全国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曾讲过他“最想说的”也是“最根本的、最关紧要”的一个话题就是“目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我想,钱老师的话深刻地揭示出当前语文教学之所以走不出困境的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目中无人”,严重忽视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与尊严。语文课成了一门“摧残人、束缚人、折磨人”的课程,遭到全国一致的反对。因此,语文教学呼唤目中有“人”的教学,重新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现代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具体体现就是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过去的“学生中心论”,以学生为主,就是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承认学生发展中存在着差异性,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在教学中不搞平均发展,不搞取平补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和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要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我们的教育教学应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特点更加明显,而不是把不同的人变成的相同的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承认存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就业和发展,挖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最佳教育和全面发展。反思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严重忽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权利和地位,很难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不厌其烦地讲为中心。语文教师一直扮演着“传经布道”的角色,强调“诲人不倦”。课堂上即使有问答的设计,也是沿着预定的路线,牵着学生的鼻子转,是请君入瓮。于是讲读课老师大讲而特讲,以条分缕析的灌输代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究。写作课,看似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其实还是以老师为中心。出题、批改、讲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种完全不顾学生个体的思想、经历、情感、兴趣、个性差异的教学模式,怎能不违反教学规律呢?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关键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其实,教学改革最难的也是观念的转变。因此,教师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师观、教材观和学生观,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树立现代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不仅把学生作为认知主体,而且把学生作为具有发展权利的主体。使他们能够充满自信、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发展。讲要精讲,讲方法、讲思路、讲规律。教师要变多讲为少讲,直至不讲;学生要变多听为多
说,多动脑、多思考。教师要采取区别指导、分层教学,不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允许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多样的方式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应该说,尊重学生的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性,着眼于“人”的发展、高扬人的主体性,才真正体现了现代教育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个性差异,全面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及交往方面的变化,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比如拿最简单的生字生词来说,一篇课文,有的学生阅读面广,积累的多,可能就熟悉某个词语,了解它的具体含义,而有的学生基础薄弱,一些最常见的词语也可能感到很陌生。同样是对朱自清的名作《背影》,由于人生阅历不同,一个从未离开过家门倍受父母宠爱的学生对此很难产生真切的感受,任凭你怎样动情地激发,他也可能会无动于衷,讲起来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而初次背起行囊在外求学的经历无疑使很多学生体会到了想家的滋味,读之就会体验到“可怜天下父母心”,再读就会随着作者一起流下晶莹的泪珠。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只有靠学生自己个体的阅读实践,才能得到逐步提高,否则无论是老师怎样精细地讲,也代替不了学生的主动的学,学生的水平也永远得不到提高。让学生自己去动脑,自己去主动思考探索,才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才是真正把人当作人,而不是灌输的容器。语文教学要实现“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主体性的回归,就要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在心目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潜能,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真正把学生看作一个自觉能动的、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人,积极探索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最近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更是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主动探究和创新,注重学生自己的参与、探究和创新的实践精神。
其次,以人为本还表现在语文教学要树立育人观念,也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实际上,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一种人格养成教育,是一种塑造理想的完美人格的教育。它的核心就是教人学会做人。这种人格养成教育,极大地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这种独立人格特征也是民族魂的体现。诸如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奋斗精神;谦虚谨慎、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博大胸怀和正义风貌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慢慢积淀成民族精神,成为优秀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至今,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想人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准则,“舍生取义”道德信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这种美德至今还闪现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克服古代传统教育存在的偏颇和缺失,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利用语文教材中优秀的篇章,对学生进行塑造灵魂的教育。比如,我在执教《邓稼先》一文时,把教学重点首先确立为学习作品中主人公的为人。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邓稼先那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对祖国、对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执著的爱;对他人“诚真坦白,从不骄人,没有私心”的品格;对工作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的精
展开全文阅读
神。他的这些思想情感和个性特征,最深厚的基础是什么呢?因为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所以他才会在那种特定的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背景下,在极端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多次受到“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情况下,忍辱负重,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为我们的国家建立了卓越功勋。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把握住全文的脉络,才能达到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如果一篇课文教下来,学生只记得几个生字、生词、句式、修辞格等几项文学常识,整个教学就会给人以文化浅、底子薄、素质差的感觉,失去了语文教学应有的文化氛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真理,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说:“语文学科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学科。”“离开‘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被称为语文教学的“叛徒”的上海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也说:“语文不仅是教识字,还要培养一个人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魏书生老师也说:“以育人为本,书就教好了。”语文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个性特点就是语文是一种语言文化教育,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心灵的养成,是文化熏陶、文化积累的结果,是书化的结果。语文教育就是要习文悟道,以文化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兴趣爱好,高层次的人生追求,使语文能力和文化人格平衡发展。因此,语文课就要发挥本学科的作用,利用语文教材中那些优美的篇章,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美的东西,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会宽容、关爱与理解,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实践也证明,那种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知识训练课或思想政治课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才能走出当前语文教学的误区。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我以为,在支撑现代教育的这四大支柱之中,最基础、最坚实、也是最重要的应当还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都必须以懂得如何做人为前提。欲做事,先做人,立人为立国之本。教会学生做人,应是教育的核心。而我们目前的职业学校过分强调技能,强调多种证书,严重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得他们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就业能力不强,发展潜力不大。职业教育被社会的一些人讥讽为“断头教育”、“次等教育”也就不奇怪了。我认为,不管现代社会科技、商业如何发达,不管我们所从事的现代职业如何先进、精密,人性的培育,灵魂的塑造,总是不可代替的。也不论什么专业的学生,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缺乏人文素养,就缺乏了做人的起码条件。如果我们的学校只注重传授专业知识、技能而忽视人的灵魂的塑造,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成为专业人、技能人,而不是健全的人,完整的人,大写的人。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受欢迎,职教发展一再滑坡,究其根本在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素质低下。当人们慨叹于道德滑坡,良知的泯灭时,“儒学所讲求的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所提倡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所尊崇的气节操守和道义担当,所重申的做原则和治世原则,所阐述的人生价值,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有普遍的价值和永恒意义”。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文一门学科的问题,而是关系
到提高全体学生文化素质,为学生打下适度宽厚的文化基础,形成良好的文化能力,做一个现代的人,发挥积极的作用。
弘扬人的主体性,回复人的本位,保持人的尊严,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教会人学会做人,这是目前语文教学尤为关注的两个方面。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开拓性,是现代社会对人及人的教育的客观要求,所有这些正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所缺乏的;而着重于人的灵魂的塑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的终极关怀,教会学生做人,更应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学的迫切任务。
作者邮箱: zhangjiliang@btamail.net.cn
标签:
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度过”和“渡过”(网友来稿)
下一篇:
“检”通“捡”吗?(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