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育新闻教学论文
阅读:4203  
标签:教学论文
中国素质教育探索历程大扫描


北京青年报     2002-03-27     

 

  ■编者按

  尽管本次讨论的题目是“靠教师还是靠体制”,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教师和体制视为对立或割裂的两个部分。

  在出现了孙维刚这样的优秀教师的同时,我们的教育体制也在调整和变化。回顾一下近年来高考方式和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变化,我们必须承认,体制不是僵死的东西,它在与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互动中,发生着悄然却巨大的变化。

  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过去,还可以看到未来教育体制可能的变革方向。

  投稿方式:电子邮件:spb@ynet.com;

  热线电话:65902008;

  传真:65902327;邮政编码:100026

  从高考变化看教育改革轨迹

  ■1999年中国高考首次大扩招,而后连续4年扩招

  ■2000年高考年龄限制松动,2001年彻底解禁

  ■2000年北京、安徽两地首先尝试二次高考

  ■2002年春考北京首次采用3+X,并部分科目自主命题

  ■4年扩招:从108万到273万

  从108万的招生计划,到273万的招生计划,这两个数字只差了4年!

  从1999年开始高校已经进行了连续三年的扩招。从1998年的计划招生108万,到2001年计划招生250万。2002年,全国的计划招生数为273万,比2001年计划增长10%。

  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影响:连续三年的大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势。给高中毕业生增加了一倍还要多的上大学机会,中学生升学压力有所降低。北京这几年的高考录取率一直维持在70%左右,这两年的高考录取率更是维持在75%左右。高升学率使学校和学生有时间进行更多的素质教育。

  ■高考不限年龄:老汉也上大学

  2000年高考前,教育部松动了高考年龄限制。取消职业教育毕业满两年方可报名的限制,应届中等职业教育(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可报考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报考普通高校各专业的年龄上限,均放宽到25周岁。

  2001年高考前,年龄彻底解禁。对报名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条件进一步放宽。1、取消“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二十五周岁”的限制,报考普通高校年龄、婚否不限。2、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再限报高等职业学校,而且可以于毕业当年参加普通高考,报考普通高校本、专科。

  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影响:高考年龄的放宽,有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终身学习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不一定高中毕业马上考大学,学生学习方式可选择时间延长。

  中职生可报考普通高校,增进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结合,改变了职业技术教育只能低学历的历史,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成长。对职业教育高学历的改进,本身就是对唯知识、唯学历观的改变。

  ■春季高考:不再一考定终身

  2000年1月,北京、安徽两地在全国率先进行春季高考的改革。有29所高校参与招生,计划招收7426名学生。

  参加春季招生的普通高校中,北京包括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13所,安徽省16所。

  春季招生与全国统一高考招生有关政策规定相同,招生对象为往届高考落榜生,但高校、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其他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学校在校生不得报考。日期定为2000年1月19日、20日、21日三天,各科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考试内容与难度与全国统一高考相当。

  2001年的春季高考在本科计划与专业数量相对于2000年均有提高。

  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影响:每年两次高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夏季一次高考对考生的压力,为落榜生又增加了上大学的机会。

  ■3+X:科目改革带着教学走

  教育部1999年2月推出高考“3+X”改革方案以来,2000年已有广东、江苏、浙江、山西、吉林五省按照方案要求进行了改革试点,2001年这一改革扩大到18个省市,2002年全国将普遍实施这项改革已成定局。北京从2002年春季高考开始启动“3+X”考试,并将实施自主命题。

  “X”是指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在讲求学科内综合的同时,还注重跨学科的综合,考查的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影响:高考作为“指挥棒”,实行“3+X”考试改革,可以从考试内容和命题方式上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把学生对单学科知识点的掌握转变为掌握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校生考高职:高考出现立交桥

  北京的高校在1996年就出现了“高职班”,但全面启动是在1999年,除师范院校的大专未改外,其他院校的大专改为高职。高职属于高等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学制2至3年。与普通专科教育不同的是,它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较一般专科毕业生要有不小的优势。高职既招普高学生也招中职学生。

  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影响:普高学生可以上高职,多了一条发展成才的途径。中职生高考相对于普高生竞争力差,但高职的出现,为中职生深造创造了条件。高职的定位是培养企业“金领”、高学历的技工,拓宽中学生发展的领域。

  基础教育围绕素质教育发展

  ■减负不仅是书包轻了,脑瓜也轻了

  ■小升初就近入学中职登记入学

  ■小班化教学个性和潜能得张扬

  ■“重点中学”扩招优质教育人人均等

  ■“做中学”:幼儿园培养科学家

  ■“三好生”变“多好生”:标准变了,主体也变了

  ■减负不仅是书包轻了,脑瓜也轻了

  减负是这两年来最热的一个话题。1999年,市教委发出减轻学生负担的通知,为即将进入假期的小学生们提前松了绑。

  对小学生减负的要求非常具体:要求各学校严格控制作业量,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其它年级课外作业量不得超过1小时。提倡增加自主型、实践型、活动型作业。严禁在假期组织学生上课和举办各种补习班、提高班。严禁在小学各个年级进行区县统考、严格控制加重学生负担的各种单元检测,今春开学后在全市小学实行学业成绩等级制,取消百分制。


展开全文阅读
  后来又减少了书包的重量。2000年,北京市下发秋季北京市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课堂练习、习题集、抄写本、生字卡片、组合图片、课堂训练等都被删除。

  ■小升初就近入学:中职登记入学

  “尖子生”都集中在好学校的局面因小升初而改变。1998年北京市开始对小升初实行就近入学制度。小学生的升学压力减轻了!

  取消了统考也让中学生乐了好一阵。2000年北京不再举行统一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由各区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从2001年开始,初中毕业生报部分中职校,可不凭分数登记入学。

  ■小班化教学:个性和潜能得张扬

  一个班20个学生与一个班40个学生比,老师分配给每个学生身上的精力肯定是不一样的。北京市从1997年开始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2001年,已有16个区县的145所学校、819个教学班的20300名学生参加了实验研究,平均班额不足25人。

  小班化教育是以缩小班级规模为主要形式,通过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教育教学模式。

  ■“重点中学”扩招:优质教育人人均等

  1999年北京普高计划扩大招收8000至10000名学生。2001年全市普高招生7万余人,比2000年增加5000人。

  许多学生心仪已久的“重点中学”扩招得更厉害。2001年清华附中、北大附中、人大附中、北师大一附中、二附中和实验中学扩招50%,计划2002年将扩招到2000年的200%。

  ■“做中学”:幼儿园培养科学家

  科学素养是从小培养的。北京从2002年3月开始在部分小学、幼儿园进行“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做中学”科学教育就是让小学、幼儿园的孩子自己在探究中学习,从小培养科学素质。教育部决定先在北京、上海、南京三市进行试验。

  ■“三好生”变“多好生”:

  标准变了,主体也变了

  从2002年1月1日起,沿用了多年的三好生标准变了。除了考核成绩外,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公德意识、环保、实践能力等都在考核之列,并将对候选人在一定时间内进行为期两天的公示。三好变多好标准是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变化。

  ■高中新增“研究性学习”:跳出书本外

  作为新教材课程改革的一项,2002年,“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新增内容进入高中必修课中。新课程减少了课时总量,同时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示范校取代“重点高中”:谁都能享用

  到2005年,北京将推出60余所市级示范高中。取代重点高中概念。届时北京将有近半数的普通高中学生在这些“示范校”内学习。去年北京已通过了第一批高中示范校的验收工作。

  示范高中的建设重在有特色,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实现开放办学,学校资源面向社区,面向兄弟学校,使其优质教育资源实现社会共享,如其图书馆、实验室、操场向社会开放。

  权威人士阐述教改指导原则

  ■要弱化高考的反导向作用

  ■课程改革改变教育方式

  ■高考方式改进素质教育

  ■探索新的高考录取标准

  北京教育考试院有关权威人士阐述教改原则。

  ■要弱化高考的反导向作用

  孙维刚老师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典范,但说起孙维刚老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55%的学生考上了北大、清华”。许多学校包括所谓的重点中学对自己成绩的彰显形式就是本校有多少学生考上了大学,有多少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这就是高考的一个反导向作用。

  考试按属性分为水平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高中会考属于水平性考试,是阶段性学习水平的评价,而高考属于选拔性考试,高考的首要任务是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没有义务评价基础教育。但高中校往往延伸高考的评价功能,以高考水平反馈学校的教学效果,引发学校间的竞争,今后应弱化高考的这种反导向功能。

  ■课程改革改变教育方式

  教学内容将会决定教学方式。教育部从1996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研究,1997年在天津、江西、山西两省一市试验,1999年修订后扩大到10个省市,2001年扩大到25个省市,在今年秋季,全国中小学将全部采用新的课程。课程改革主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初中阶段学科和综合并行,并开设科学课,高中以分学科为主,强调基础课的多样性、选择性。

  高中首次增开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课、劳动实践和社区服务。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本,更多地体现高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考方式改进素质教育

  北京从2000年起实行二次高考,增加了一次春季高考,给考生增加了一次高考的机会,缓解了秋季高考对考生的压力,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历史。教育部1999年推出高考“3+X”改革方案以来,全国普遍实施这项改革。“X”作为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考察的就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高考命题变化引导学生素质教育。过去的命题立意是围绕知识点,学生在模拟考试中受一次次磨难是为了培养解题的技巧。现在高考命题要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试题设计要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切入,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进步、社会发展,避免死读书、读死书。通过高考改革可以改变教学内容和方式,促进素质教育。

  ■探索新的高考录取标准

  高考分数作为升学的指挥棒已是多年的事实,虽然每年有保送生制度、特长生制度体现一些素质教育,但比例毕竟太小。北京教育考试院现正着手进行高中毕业会考作为高考录取参考的研究,但也只是参考。可喜的是,教育部正在探索新的高考录取评价标准。

  教育部在对2002年高考改革10个方面的任务中着重提出:要探索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招生办法,克服以分数为唯一录取标准的片面性,建立起以分数为主的综合评价办法。

  中西教育差异源于社会评价体系

  ■中国儿童苦西方儿童乐

  ■传统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体制框架相似内在要素不同

  ■重学历不如重资格焊接不如链接

  ■中国儿童苦西方儿童乐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吴忠魁教授将中美基础教育做比较后认为,西方文化尊重孩子的个性,教育在千方百计考虑如何适合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而在国内我们却是在按大人的要求来规定孩子的教育,而没有顾及孩子们内心的需求、愿望和苦乐。我们教育孩子的借口是:为了你的明天,在今天要付出代价,为了明天的发展,今天要刻苦。而美国对孩子的观念是:你的美丽就在今天,你的今天不美丽何谈明天?

  提出素质教育正是想解除孩子成长土壤的板结,使中国的孩子向人格化状态、能力化状态转化,但是应试教育还依然存在,所以,现在我们陷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应试和能力的冲突、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冲突,中小学生现在正在这个圈子里打转。

  ■传统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吴教授认为,“学而优则仕”这种几千年前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内化在民族的血液中。这种传统文化观念促使中小学生竞争激烈、负担加重。

  不仅在中国内地,包括我国香港、台湾,还有新加坡、日本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把学习与未来发展联系在一起,鼓励青少年要刻苦学习。

  ■体制框架相似内在要素不同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体制构成上都是相似的,没什么区别,差别在于内在要素上,评价机制的不同是一个根本性因素。国外的中小学阶段,非常关注学生与社会的关系,要求学生从书本中走出去接触自然和社会、服务于社会。比如志愿者行动,为社会服务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分数。而学习成绩却一直是我们评价的单一尺度,在校园内培养学生,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也是以升学率为尺度。评价是杠杆,是指挥棒,改变评价尤其重要。

  ■重学历不如重资格焊接不如链接

  吴忠魁认为,我国的学历层衔接应改变,现有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是一种计时性连接,而不是一种长效性连接。即使现在实行的弹性学分制也是学年制情况下的学分制。

  这等于把教育层次焊接了起来。而在西方许多国家教育层次是一种链接关系,这是一种开放性的系统,给了受教育者多种选择机会。而焊接式教育只能逼得学生一环套一环地去考好。

  高职教育是中国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教育形式。吴忠魁认为,重学历不如重资格,职业资格证书是在某个行业内具有能力的资格,代表的是能力。什么时候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在一起,对于素质教育也会是一个促进。

  ■文/本报记者阎建立

  美国教育制度在某些方面可供借鉴

  美国的基础教育除了设立一般学校的科目如数学、历史、语文外,还有缝纫、打字、无线电与汽车修理等科目。学生可依自己的兴趣、个人未来的计划和才能,从许多科目中自行选修。美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每个孩子的才能,不管它高或低到什么程度,同时给每个孩子灌输公民意识。

  美国人设法教孩子们自己去思想,教他们问问题、探讨和发展自身的创造力。教育制度是以一项要领为基础的,这便是教导孩子善于“推论”与“研究”,终其一生,他都能发掘自己所需要的事实。

  美国的教育制度分成Kindergarten、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研究院,小孩满5岁进入Kindergarten,念一年,就进入小学一年级,小学初中念9年直升高中。

  虽然他们的大学没有联考,但是SAT考试却成了好学校的入学标准之一。常春藤名校,则需要更多的资格。GPA(一般的高中课程的成绩)也是相当重要的,平均每所大学都要求在4至3.5中间,低于3就可能与大学无缘了。 

 

标签:教学论文 中国素质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语文的境界(网友来稿)
下一篇:教育不要成为让人伤心的理由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