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范文
阅读:2930  
标签:高考范文
盘点近三年的高考话题作文(网友来稿)


        

      陕西宝鸡市七一子校        武万杰

             关键词:变化   启示    展望

       如果说1998年的“战胜脆弱”是话题作文雏形的话,那么,从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以下简称“记忆” )正式登台亮相至今,话题作文已考了三年,仔细盘点这三年的话题作文,特别是把“记忆” 与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以下简称“答案” )和2001年的“诚信”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研究,就会发现,近两年的话题作文除继续保持了“创新、开放、灵活”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积极的变化,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 :增加 “提示关怀”,重在考查“写”的能力

      仔细比较就不难发现,1999年的“记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有关记忆移植问题研究(小字材料),二是作文“注意)(要求)。2000年的“答案”和2001年的“诚信”,其题目由三部分构成,比如“答案”,它在“小字材料”(学者在有关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的一道题)和作文“注意”(要求)之间,增加了由学者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分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

        类似的“提示”,1999年的“记忆”是没有的。笔者认为这是命题者对考生的一种善意的“提示关怀”,因为它十分接近老师平时作文指导课上的点拨和启发。如果说“记忆”一题因为题目太大曾使许多考生感到无所适从的话,那么2000年作文题的这种“提示”,对考生的理解、思考和构思多少给予了一定的帮助。这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减少了考生审题时因紧张焦虑而产生的困惑和失误,的的确确把重点放在了对考生“实际写作”能力考查上,这种做法符合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

       启示之一:作文指导要得法要灵活,切忌太死太具体。好的作文指导应利于引发学生开阔的思维和丰富的联想想像,利于调动不同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感受和生活积累。那种“请跟我来”式的指导,那种“只能这样写”式的点拨,只能导致雷同和千篇一律。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取消“诗歌”限制,彻底放开文体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文体程式化、教条化、八股化的不良倾向。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高考导向是主要原因。翻翻历年高考试题就不难发现。当议论文成为“重头戏”的时候,大家就猛讲猛练议论文;当偶尔考一下记叙文的时候,又猛讲猛练记叙文;当描写和议论、说明和议论兼考的时候,就有人说不能把“宝”押在一种文体上,要全面的练,要“以不变应万变”。这话当然是对的,但它有点像“普遍真理”,命题者在文体要求上似乎与中学作文教学总是玩着“捉迷藏”的游戏。作文教学的文体训练功利到了商业化的可笑程度。文体的单一、死板、枯燥到了令教师和学生都十分厌烦的地步。但可笑也罢,无奈也好,谁也不敢不听“指挥棒”的指挥,谁也不敢违背“游戏规则”,这样,中学的作文教学改革就一直因为“戴着镣铐跳舞”而举步维艰,学生成了“驯顺的羔羊”,许多天才的写作个性被扼杀。所以,当由许多著名专家学者担任评委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受到众多媒体关注的时候,人们终于发出了“新概念”挑战中学作文教学的呐喊。近年来虽说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直到1999年的“记忆”,“诗歌”--文学园地里的这只美丽花朵,一直被拒于高考大门之外,这对我们这个泱泱诗歌大国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文化悲哀。

        2000年的“答案”和2001年的“诚信”都取消了“除诗歌外”的限制,打破了高考作文不能写诗歌的禁锢。尽管实际选择诗歌体裁的考生并不多,但这种解放的确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是一个十分可喜的变化。它的积极意义绝不单是冲破“诗歌限制”的桎梏本身,它对改变目前中学作文教学中程式化、八股化的不良倾向无疑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十分良好的导向作用。

       启示之二:平时文体教学应尽可能少一些条条框框,多一些自由选择;少一些“整体划一”,多一些写作个性的鼓励和张扬。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适当的特定文体训练还是必要的。高考作文的“文体不限”只是为照顾不同考生的写作个性,对每个考生来说,选择结果具有唯一性,还有个写什么像什么的问题。

      三:话题由虚变实,范围由大变小。

       1999年的“记忆”,命题者避实就虚,让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科学界尚无定论的假设话题,其用意在于鼓励推测和大胆想像,它要求考生思考记忆移植可能引发的变化和由此而来的种种结果及其前景,比如医学的、伦理的和社会学的等方面的问题。其主导思想和意图是积极的富有创意的,考场作文也的确出现了一些奇思妙想、见解独到之佳作。但试题也存在过“虚”的局限:许多考生由于不可能有这方面直接或间接的真实体验而写出了推理想像不合理的胡编乱造之文。这也是人们在冷静之余对试题提出指责的地方。记得2000年初,笔者参加本地一次高三质量检测统一阅卷,当时的文题是“假如我是孙悟空”,翻开试卷,胡编乱造的作文比比皆是,阅卷结束总结分析时,第一线的老师普遍认为这是题目过虚、写作范围过大、严重脱离学生实际造成的结果。

        相比之下,2000年的“答案”和2001年的“诚信”显然要“实”得多。“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 “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都要学生表达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重在考查考生平时实实在在的生活积累。与此相关的是,写作范围也呈现出由大变小、渐次具体的趋势:用个不很恰当的比喻,1999年的“记忆”好比让考生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2000年的“答案”如同让考生在大地上自主地驰骋,2001年试题则是让考生在“诚信”的时代广场跳舞(“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笔者认为,它既有利于考生准确地把握题目,有利于大多数考生有话可说,有利于较为客观地检测出考生写作的真实水平,减少了因题目太大太虚、漫无边际而造成的无谓失误;又有利于评分误差的控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信度。


展开全文阅读
       启示之三:平时的作文教学和考前训练,应少给学生诸如“假如我是孙悟空”“五十年后的我”之类的不着边际、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而应把立足点放在学生真情实感的培养上。

      四:命题越来越紧扣时代和社会特征,立意更贴近现实生活实际。

      2000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试题“世纪感悟、世纪交流、世纪留言”也好,2001年全国试题“诚信”以及2002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流行文化现象”)也好,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和社会特征,都更为切近现实生活实际。特别是“诚信”,它以语文特有的方式关注了人们普遍感叹的热点--社会信用度降低等道德话题。

        要写好作文,考生平时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现实,在自己积累的“库存” 中选取有意义的经历、体验、见闻等素材。平时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不注意关注社会、思考生活,如果没有感受和积累的习惯,就没有好“米”可以下锅,就难以写出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的文章,文章就不会情真意切、见解深刻、切中时弊。

        启示之四:作文教学应加强对学生感受、体验生活方法的指导,应把功夫下在引导学生思考大千世界、感悟社会人生习惯的养成上,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积累生活感受、思想认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这是一切成功作文教学的根本所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写作之“活水”。否则,一切的技法指导都将成为无所附着的皮毛。

       综上:话题作文三年来的变化总趋势是积极的,其发展轨迹是一条在前进中逐渐趋向科学合理的优美曲线,给中学作文教学带来的启示是有益的,它的立意和指导思想与新大纲、新教材以及新的课程标准精神是一致的,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十分良好的导向作用。但是,同任何事物一样,话题作文不可能完美无瑕。话题的开放性也给一些考生抄袭作文以可趁之机,2001年有些省区就发现不少“克隆”的作文。尽管这样,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民先生明确表示:“2002年高考作文题的形式仍然是话题式作文。话题作文开放性大,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能力和表现个性特点。”(见张伟民《2002年高考语文命题展望》)笔者认为,今年之所以不变,一是话题作文的大方向是值得肯定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今年语文其它试题形式和整个试卷结构的变动是历年来最大的,作文没有可变空间。如果一起变,不符合渐进性稳中有变原则和规律,会使考生难以适应。话题作文不会一直考下去,今年之后会暂告一段落做些调整。因为没有变化和创新,就没有生机与活力。                                 

      作者简介:

      武万杰,男,汉族,生于1957年10月,大学毕业。中学高级教师,陕西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子校教研室副主任。多年担任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有多篇教育教学科研论文在厂科协、区、市和全国获奖或发表。1998年被陕西教育学会中学语文研究会吸收为会员,2001年12月被宝鸡市教育学会聘请为特约撰稿人。2001年8月参加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省级首批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通信地址:721014:陕西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子校   武万杰

      电话:0917—3382761(办公)

      Email—w1028wje@sina.com                                      2002年4月10日

       我的邮箱是w1028wje@sina.com
标签:高考范文 盘点近三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教材《语文》第一册 (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兴趣”话题写作指导(教案)(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