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263  
标签:教学论文
走出研究性学习认识误区之三--儿童的研究是科学家的研究吗?
2002年5月21日 文汇报   文/钟文芳(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

    在研究性学习中,儿童的学习活动主要呈现为一种“研究式”的学习方式。提到“研究”,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科学工作者的那种“研究”,它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因而,有人会高声质疑:正处在启蒙学习阶段的儿童也能开展“研究”吗?让缺乏经验、知识与能力的儿童也来做学问、做“研究”,这样的课程改革是否有沽名钓誉之嫌?而实际上,所有的这些疑问,都是由于对儿童的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存在着误解所致,即将儿童在研究性学习中所开展的“研究性”活动误认为就是成人所进行的正规研究。

     我们在一些学校中可以见到,有些教师常常用某些成人研究的规范来要求儿童的探究活动。例如,以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儿童所提出的一些问题,以是否具有科学研究价值来判断这些问题的意义;他们要求儿童学会那些规范的研究程序,如提出问题、转换课题、论证课题等;为了追求所谓的“规范性研究”,教师会教给儿童一些抽象的研究知识和研究方法,诸如调查方法、研究步骤等;为了追求“研究报告”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许多教师或家长会亲自动手,去帮助儿童修改完善他们的研究报告。这真是将“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让儿童亲历整个探究过程的初衷丧失殆尽。

    事实上,儿童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并不是科学工作者的那种“研究”,而是一种以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为主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学习领域,是儿童转变学习方式的一种媒介,儿童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所开展的“探究”活动,是一种学习活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研究性学习(研究性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各种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激发并形成他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周围的社会、关注自然的环境等的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在于引导儿童积极地体验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儿童在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于引导儿童转变学习方式,使儿童的学习不再是一味的接受,同时为儿童能自主地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同时,通过对问题的合作式的探究,培养儿童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逐步提高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共享。

    对于儿童来说,对问题的探究兴趣是第一位的,而问题研究的科学价值是第二位的;体验整个探究过程是第一位的,所获得的探究的结果是第二位的;只要有问题就可以探究,他们的问题就是他们研究的课题。

 

 
标签:教学论文 走出研究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走出“研究性学习(课程)”认识误区之二--“转变”就是简单的“替代”吗?
下一篇:走出“研究性学习”认识误区之四--只是教师和学校的事吗?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