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7618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教师中心稿)
木木 电子邮箱: hui124990@sina.com
教学目的:1、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五首诗词。
教学重点:背诵五首诗词,体会诗所表现的情志和意趣。
教学难点:创作背景的介绍。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 描写、叙事、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 朗读、背诵诗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及创作背景)
“李杜”指谁?(李白、杜甫;分别有诗仙、诗圣之称)
谁能更详细的介绍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其诗有“诗史”之称,与李白交好,诗风、沉郁顿挫,作品《三吏》、《三别》——《石壕吏》)
补作者介绍: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逢安史之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皇朝衰落的开始。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诗歌真实、深刻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现实,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
创作背景:
乾元三年(760)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就有了今天成都的旅游景点“杜甫草堂”。也因那段经历,有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歌:一种文体,指铺叙、记述。
二、讲析
1、 听范读或录音,正音、正节奏。
展开全文阅读
号háo 重chóng 衾qīn 庇bì 兀wù
2、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句,讨论解决。注意:见:现,出现。
3、 朗读思考以下问题
1) 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
2) 从叙述中推测诗人的家境和当时的心情、境况。
3) 是否能从诗人的遭遇中推测当时的社会状况?
4) 诗人的心情状况是否仅因茅屋等自我状况决定?
4、 讨论学习
1) 叙事:八月大风破屋,吹茅草过江。
(茅草的遭遇)高挂、沉塘坳——难弄下,难收回
平地上的 群童抱茅入竹去——呼不得
屋漏又遭连夜雨——难眠、盼天明
2) 家境贫苦 大风破屋的焦灼、怨愤
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无奈
屋漏又遭夜雨的愁惨暗淡
从何处可见这些心情,作者如何表现?明确:写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中。
3) 人民贫困(否则群童不会冒着狂风抱不值钱的茅草)四海困穷战乱频繁、国家残破
4)“叹息”“少睡眠”是否因自己的困境?
是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由自己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将自己的忧乐悲喜与国家、人民紧紧联系,与国家同命运,与人民同甘苦。
此种人生观是中国社会传统的人生观之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另有淡化个体,强化群体的人文精神。“修、齐、治、平”与经邦济世的人生追求、积极进取的发奋精神。)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乃诗人之崇高理想。
而文中展示的情志还不仅如此:“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怎样博大的胸襟。
5、 再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 总结(预习提示)——主题
7、 背诵(作业)
板书设计
写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 窘迫
叙事
抒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崇高理想 忧国忧民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博大胸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品味诗歌意境,进行爱国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提问:大家知道南宋时著名的爱国诗人是谁吗?你们认为什么是爱国主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篇体现爱国精神的诗作。
二、 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 作者及写作背景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创作颇丰,《剑南诗稿》收集了九千三百余首诗,加上遗稿,共有一万余首。被称为“多产”诗人。
陆游生在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亲友爱国思想的熏陶,立志报国。他一生在政治上坚决主张抗金,充实军备,增强国防力量,以期恢复中原,所以屡次受投降派秦桧等的嫉妒和压制,但诗人爱国的斗志始终不改,曾在四川投身军旅。66岁后被罢斥回故乡山阴。本诗写于1192年,即被罢回山阴后。原诗共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2、 学生对照注解自由朗读,要求:
(1) 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2) 把握节奏韵律。
3、 检查自读情况
大作:大起。 不自哀:不为自己悲哀。 戍:守卫。戍轮台:戍守边疆。
夜阑:深夜。 铁马、冰河:P145(5)(6) 入梦:进入梦境,梦见。
听朗读带或范读,明确节奏。
4、 讲析
1) 读的基础上概括诗中所介绍的时、地、人、事件,找出依据。
时:十一月四日 深夜 地:孤村 人:诗人
事件:大雨之夜,孤卧入梦。
2) 本诗的诗眼,或最能体现主题的一句? 最后一句
3) 结合诗句想象一下诗人梦中是怎样的场景?
铁骑突出、刀枪齐鸣、喊杀连天、威震北国。
4) 为何如此壮阔雄浑的场面只能在梦中?
现实杀敌不成,梦中驰骋疆场。现实中的无奈,但不改为国杀敌之志,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得到了充分展现。
5) 前三句与第四句的联系?
第一句是基本条件
第二句是主观条件:时刻想着率领千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 梦思为国征战
第三句是客观条件
5、 朗读品味,背诵
三、 板书设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 (基本条件) 诗眼
尚思戍轮台 (主观条件)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卧听风吹雨 (客观条件) 梦思为国征战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已亥杂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严格的说,无论是金,还是蒙古与汉族之间的征战,我们可说仍是人民内部矛盾,而救亡图存,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的出现是鸦片战争的爆发。爱国主义在近代史上有了新的涵义。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一些清醒的满清官员和仁人志士产生了一种严重的危机感,纷纷要求改变以往那种夜郎自大式的态度,睁开眼睛看世界,或通过自身的变法改革以自强,或通过“师夷长技”以增强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救亡图存。龚自珍作为启蒙诗人,最早以敏锐的目光看到了专制制度下中国社会的衰败、腐朽,强烈要求“更法”“改图”,以恢复“九州生气”。
二、 作者简介
龚自珍,字尔玉,号定庵,清浙江仁和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他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认识深刻,提出不少政治改革建议,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出身于有深厚文化造诣的官僚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道光十九年(1839)因触犯时忌而愤然辞官南归。《已亥杂诗》是大型组诗,共350首,均为七言绝句。这组诗题材广泛,既是作者对前半生生活经验的形象总结,又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多咏怀和讽喻之作,选的这首诗原为组诗的第五首。
三、 讲析
1、 学生听范读,明确节奏、韵律。
2、 对照注解自读,扫清字词障碍。检查自读情况。
3、 点拨
1) 诗中最能体现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诗句是哪几句,你如何理解?
最后两句,作者以落花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念大自然,即使萎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诗人即使辞官,但也要培育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
展开余文
2) 诗人的爱国情怀是如何被烘托的?
抒情言志,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离开京师回南方,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如今壮志未酬,行将远离,不能不勾起无限的愁思。
4、 朗读品味,背诵。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南园》
教学过程:
一、 作者
李贺,字长吉,福昌人。唐代诗人。才华出众,十几岁时已有诗名,受到韩愈等人赏识,可惜早夭,死时仅27岁。他的诗歌想象丰富奇特,构思新巧精当,语言瑰丽奇峭。南园是李贺故居的田园。《南园》是一组写景和咏怀的诗,共13首。我们学的是第五首。
二、 比较阅读
1、 听范读,明确节奏、韵律。自读疏通字词,指导检测字词
2、 比较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异同
1) 同:饱含爱国忧思。又均有现实中无法一展抱负的无奈、愤懑。
本文的爱国情怀是如何体现的?开头设问,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结尾的设问,表明弃文就武的决心。
2) 异:格调上,李诗辞意显豁,情怀激越。陆诗则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使梦境与壮志巧妙融合。
三、 作业:背诵
第五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梦江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并背诵前面的几首诗
二、 作者简介
温庭筠,字飞卿,太原祁人,唐代诗人、词人。诗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称“温韦”。是一个大量写词的文人,词风艳丽华美,被《花间集》列于首位,对词的发展影响极大,被称为“花间鼻祖”。温词多写妇女生活,所写妇女类型很广泛。极善于通过环境和物态的描写来烘托人的动态和心理活动。
三、 讲析
1、 审题:梦江南,词牌名,又名“望江南”“忆江南”“江南好”。小令。
2、 疏通字词,扫除词句障碍。
3、 品味意境
1) 在朗读的基础上概括诗中所叙人、时、地、事。
人:女子(何样女子?相思之人。)时:梳洗罢,夕阳欲下之时。
地:望江楼。 事:独倚思人。
2) 用准确地词语形容文中所现之相思情。如:绵远悠长,此恨绵绵。
3) 词人是如何展现此种相思,想象情境。
夕阳欲下,装罢独倚,极目远眺,过尽千帆皆非所欲观者,夕阳脉脉,江水悠悠,惟见分手处,白频满芳洲。
情思如这江水悠悠,空中传恨,绵远悠扬。遥看白频洲怎能不极度伤心。
4) 将上段体会写成片段文字。
4、 朗读背诵(作业)
四、 归纳
四首诗,都是抒情言志之作。杜甫、李贺、陆游、龚自珍的爱国情思震撼人心,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爱国之情有不同的具体内容,那古人的慷慨情怀又给我们什么启示,你认为当今该如何理解爱国主义,哪些行为是爱国行为?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诗词五首(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