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案例
阅读:490 2017-03-29
标签:
教学案例
八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案例
语文课堂教学调整学情的策略探究——以肖培东老师《春酒》为例 教学案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案例)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东桥中学 李维英
在苏浙中学语文论坛第二届年会上,肖培东老师执教的《春酒》一课令人印象深刻。这节课无论是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还是课堂语言等方面,均有许多值得揣摩学习的地方。在此,笔者仅以肖老师课堂调整学情的策略作一番探究。
一、调整学情的前提:精微观察,迅速了解学情
一上台,肖老师就问学生读过《春酒》的举手,这是了解学情很常见的问法。发现读过的不超过五个人之后,肖老师连续问了多个学生来自哪个班级。这样的问题令人很是诧异,但就是这一提问,才让所有听课者明白这个班级的真实学情。
原来,本次课堂开设时间是周六,很多学生周末家中均有安排,所以主办方只能从其他班级临时拼凑上课的学生。这一特殊学情主办方并未告知任何人。在肖老师上课之前,开课者和听课者都只是发现这个班级的学生不敢说,大多习惯于听讲,课堂语言也多是应试型,主动学习的气氛很难形成。
肖老师锐眼识真相,正是他始终心中有学生,一直精微观察、关注学生的结果。
二、调整学情的策略:察言观色,多管齐下
了解学情只是教学的第一步,对学情的良好调整,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面对学生们比较呆滞的神色和低落的情绪,肖老师说:“没读过课文没关系,让读过的同学说一下《春酒》大概说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轮流分段朗读文章,从文中找一个词来形容一下现在这个班级”。这两句导问,既安慰了紧张的学生,营造出了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又链接了文本和学生当时的处境,使其得以轻松进入文本学习的状态,为此后的学习活动打好了基础。这是调整学情的第一种策略:注重心理疏导,适时链接文本与现实。看起来容易,实际上这需要教师灵活的教学机智,如此,才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到适宜的调整契机。
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唱读、多读、读错等均有,有的错误还反复出现。肖老师不气恼、不急躁,总是很有耐心地俯身倾听着,及时指出学生读错之处,肯定学生朗读的优点,注意顺势给予读法指导或者相应的阅读建议。比如,某生把“跟蜜蜂似的”读成了“像跟蜂蜜似的”,肖老师指正之后说:“这位同学有一点读得很好,他的语速快还是慢?”其他学生立刻回答“慢”。“对。回忆性的散文,在读的时候建议大家适当地放慢读书的速度。”肖老师表面上是在肯定学生朗读的优点,实际上是借学生无意之言明确真正的读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路径。”抓住了这一主要路径,又能够在施教的时候,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着实是高明的教学艺术了。这是调整学情的第二种策略:及时纠错,方法引导顺势而为。
当有一位学生并未针对肖老师当时所提的问题,而是直接回答之前探讨已经结束的问题,肖老师并不打断他,而是继续追问,让该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当时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刚有起色,但整体上还是比较被动的,如果不小心打击到某一位学生,将会给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气氛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只要学生肯说,就能为课堂学习增添一点活力,因此,肖老师绝不会把学生硬拉回自己的问题,绝不打击学生的思考内容,而是尽最大可能地尊重学生,给学生选择权、言说权,即使在教学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这是调整学情的第三种策略:尊重学生,给予其言说空间。
而千方百计地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则是调整学情的第四种策略。比如,当肖老师刚刚抛出问题:“作为一个完整的文章,大家读的时候还落了一个标题。这两个字应该怎么读?”一名学生读的语调很平,肖老师追问:“你读得很平静,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没有感情。”肖老师继续追问:“是‘春酒’没有感情还是你没有感情?”学生答“是我没有感情。”到此,台上台下笑声一片。一般人都会认为这名学生内心是不愿积极配合老师的,他的朗读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可是肖老师并不放弃,他继续追问:“为什么选择没有感情去读‘春酒’?”该生不答,肖老师说:“其实,你在考大家没有感情去读‘春酒’可不可以?”这一问不仅维护了这名学生的自尊心,还启发了其他学生思考其中的可能性。短暂的停顿之后,肖老师继续说:“其实,他不是没有感情,他是在收敛自己的感情。”这样的维护,就像潺潺溪水,轻轻打破课堂的沉闷,滋润了学生的心田。
三、调整学情的关键:有效助导,建构新的学情
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引领学生们体悟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从细处咀嚼、领略文本表达的情味,是肖老师积极构建生本课堂的最大法宝。而对学生朗读品悟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助导,则是肖老师建构新的学情的具体实施策略。这是调整学情的关键所在。
当学生无法用准确的言辞表达自我内心感悟时,肖老师察言观色,准确捕捉到了这一情况之后就用自己的语言适当加以渲染。比如,学生读标题“春酒”并未读出他想要的那种很热闹的感觉,肖老师马上说:“这种感觉就像‘春酒,来吧,一起喝春酒!’”此时,肖老师的朗读语调高扬,双手张开,作欢迎状,脸上满是呼唤与喜悦。简单的一句话,加上适当的体态语,将饱满的情感展现了出来,既渲染出了学生内心想要表达的情味,也带动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情感。在此之后,学生们畏首畏尾的状态不见了,敢说敢读的明显多了。这就是肖老师利用体态语,有效助导学生品读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当有学生找到第三段中的关键句时,学生读得很快,肖老师说:“你找得很好,你考试一定能考得很好,但是读书不能这样读。”彼时,肖老师这样做:
师:“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是什么描写?
展开全文阅读
生:“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是动作描写。(朗读引号内容时,放慢了对几个动词的朗读语速。)
师:为什么要把这几个动作放慢?
生:写出“我”对春酒的喜爱和珍惜。
师:不要总是用这样几句话来套。“我端着走着闻着,走来走去”,你觉得小孩子为什么要这样走来走去?走来走去,走给谁看?
生:炫耀
在这一过程中,肖老师不满足于学生简单的套话回答,而要求学生依据文字联想,进入文本情境,读出来,一进一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助导才是真正深入的、有效的。
当学生将文中“手里捧着一大包”理解为“写‘我’想着家人时”,肖老师马上问:“我们平时到别人家吃饭,回家的时候再捞一点带回家去给家人,我们一般会这样做吗?”学生一听完这话,马上笑了,紧接着就有声音:“这是在写主人家对小孩子的宽容和爱”。学生能够快速品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就得益于肖老师及时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其快速认识到自己的思维错误,同时也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有效地调整了学情。
《春酒》中有不少写母爱的,但是肖老师只是引领着学生深入体会了一句“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在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出“我”对春酒的喜爱之后,再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朗读时情不自禁地重读“总是”背后隐含的信息。学生在肖老师的领读引导下快速发现了“这里还有母亲对我的宽容和爱”。肖老师马上小结道:“这一句大家都能感受出来,那么文中具体写母亲的其他细节真的不用我教了。”
只教学生不懂的东西,学生会的不教,这才是学生最需要的助导。肖老师极好地抓住了这一点。
反复比较肖老师在这次年会上和其他地方上《春酒》这一课的课堂实录,笔者还发现面对不同的学情,《春酒》这一课的课堂教学均能够带给学生们实实在在的提升。能够收获这样的实效,与肖老师善于调整学情关系极大。细细地研究它,无疑也会给一线教师带去不少实实在在的收获。
参考文献: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P71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标签:
教学案例
八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案例
语文课堂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那树(学生随笔)
下一篇:
喂——出来 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