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案例
阅读:826  2017-07-23
标签:教学案例 七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案例
肖培东《一棵小桃树》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陕西白河县城关初中 雷小华

      2017年5月10、11日,白河县教研室举办了“聚焦核心素养”的语文研讨会,请来了浙江肖培东老师。肖老师示范教学了一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一棵小桃树》,这一堂课中处处体现着“以语言为核心”、“以语言活动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读”、“品”、“析”等形式,真正做到了行走在文字深处,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

      一、读

      以“你读了这篇文章后读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这一问题充分了解了学生的真实学情。学生在肖老师的引导下娓娓道来,读出了“对小桃树的怀念”,读出了“小桃树和‘我’的关系”,读出了“小桃树和‘我’的关系,‘我们’之间共同的经历”,读出了“‘我’对奶奶的情感”,读出了“我的‘童心’”……

      肖老师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基础上,肖老师通过文章旁边的几处批注充分把握了这篇文章为“自读课文”的特点,也巧妙地引出了这堂课的主问题——在批注边上的第四自然段,哪几个词语写了小桃树的没出息?

      二、品

      教师引导学生聚焦重点段落,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你通过朗读,你能从那几个词看出它很没出息?

      生:委屈

      师:“委屈”是想说它长得怎么样?

      生:他长得很可怜,很不受人待见。

      师:“委屈”还是说它长得怎么样?

      生: 他长得很没有生命力

      ……(连续追问)

      师:陌生化词语的运用很助于表情达意。

      师:还有哪些词语写出了它的没出息

      生:瘦瘦的,黄黄的

      师:什么情况下会显得瘦瘦的,黄黄的

      生:生病了

      师:其实贾平凹已经把它当人写了,生活经验有助于你遣词造句。

      师:除了形容词,还有没有哪个动词?

      生:拱出

      师:能不能改成“长出”?

      生:不可以,因为拱出需要更多的力量,更能描绘出小桃树在破土而出时的艰难。

      师:接下来老师要考你了。形象化的词语都说光了,能不能找出一些看似没有情感的词?

      生: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 的“竟”写出了“我”对小桃树长出来的出乎意料。

      师:还有哪个词?

      生: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的“才”。写出了小桃树的没出息,要到第二天才慢慢伸展开来。

      师:副词往往有表情达意的作用。

      肖老师聚焦了重点段落,对于重点的词语进行重锤敲打。先让同学们朗读,对文字有感性的认知的基础上再通过一个主问题“你能从哪几个词看出它很没出息?”问题直指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对词语进行探究品析。

      对于“委屈”这个词的理解,肖老师在第一个同学起来回答之后并没有急于讲出自己的理解,而是连续追问几个学生 “‘委屈’是想说它长得怎么样?” 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作者运用这个词语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委屈”这一“陌生化”的词语在这里运用的效果。由表及里,通过追问层层深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生成答案,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对于“瘦瘦的,黄黄的”这组叠词的运用,肖老师通过联系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去理解。但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更有方法上的点播——生活经验有助于你遣词造句。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将阅读与写作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有更高的能力的提升。

      对于“拱”这个字,肖老师将这个词改成了“长”而不是其它的字。因为“长”是学生很容易写出的字,因此这样去改非常接近学生现有的认知,对学情的把握十分精准。学生很自然地就想到“拱”字能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小桃树破土而出时需要冲破层层阻碍,很有助于对于“小桃树”形象的分析。肖老师并不是“为改而改,为教而教”,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在改词的时候若故意将词改差,其目的若只是为了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比较,这样的思维含量就很低,更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肖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地运用到了“改”。例如,“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中的“说”能不能改成“笑话”。通过“改”一个字,就读出了此处是“客观”陈述,就将奶奶对于小桃树的态度与其他笑话小桃树的人区别开来,让奶奶的形象更加地清晰。再例如除了改词,还可以改标点,通过“一片,一片”和“一片一片”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小桃树在雨中凄惨,脆弱的状态。

      除了实词的赏析,肖老师也引导学生对虚词进行品析。但他的表述非常有技巧,并不是直接让学生去找虚词,而是说“接下来老师要考你了”,这句话一下子就激发了同学的兴趣。接着他说“形象化的词语都说光了,能不能找出一些看似没有情感的词?”这样的表述让学生更能够理解自己应该找什么样的词语。除此之外,肖老师这里看似是让简单的学生品词,但其实也是方法的渗透。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当中也在运用这种“品看似没有情感的词语”的方法。


展开全文阅读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肖老师通过对“动词”、“形容词”、“虚词”进行多角度品析。或追问,或换词,或联系生活情境,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同时,在品析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更高层次的方法性的指导,例如“陌生化词语的运用有助于表情达意”、“生活经验有助于你遣词造句”等等。

      三、析

      肖老师非常擅长于“牵一发而动全身”,既着眼于细处,又有大局意识。在最后一个环节中,他很巧妙地利用了文中的资源。第一段中“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肖老师问:“读完整篇文章,让你也用一个字来概括,你会用哪个字?” 学生答出很多答案,例如“梦”、“缘”、“爱”、“怜”。这是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总体认知,肖老师在此处再追问“你从那些句子中读出了梦” 、“你从那些句子中读出了缘”、“你从那些句子中读出了怜”。这样就又从整体感知走进了局部解析,从抽象的感觉走向了具象的文字,让学生在语言间行走。做到了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让学生真正地以语言为核心进行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时,“要尽量去体验作品中美好的内容和形式,并陶醉于其中。”肖培东老师善于抓住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让我们的学生体验并陶醉于这种咀嚼语文的美好滋味,品味文字的美好情感,真正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文字的深处慢慢欣赏,慢慢领悟。

      肖培东:“我们语文老师不要想着怎么去教学生语文,要想着怎么和学生一起学语文”。只有眼里有学生——对学生学情的尊重,真正懂得学生的心思,真正关注学生的存在,真正地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语文能力的真正提高,才能有真正的好课。
标签:教学案例 七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案例 肖培东《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七上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导学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