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案例
阅读:1756  2017-10-22
标签:教学案例 八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案例
矛盾的两面,到完美的统一——肖培东《植树的牧羊人》《纪念白求恩》《美丽的颜色》课例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肖培东的课,是矛盾的统一。

      他的课,有很多“无”,也有很多“有”,“无”和“有”,这一对矛盾,在他的课堂中,在他的身上,得以完美的统一。

      他无教本。他走进课堂的时候,两手空空,并无教材,也并无讲义。可是,教学的时候,他说“第42页”“第21节”,把这个词圈下来。可是,教学的过程中,文本的段落和句子,词语和细节,他脱口而出。他两手空空,并无教材,可是,教材在他的心中,在他的脑中,在他的口中,随时脱口而出。他无,可他有。

      他无教案。他走进课堂的时候,两手空空,没有教案,没有一张纸的教学设计。可是,他的教学,一个个问题,一次次谈话,一步步推进,风淡云轻,行云流水,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在你思维的激荡和美好的期待中,走向课堂的终极。他无教案,可蓝图在他的心中,结构在他的脑中。他无,可他有。

      他无课件。他走进课堂的时候,没有电脑,没有U盘,没有遥控笔,也没有课件。他拿起话筒和粉笔,用他的举手投足,用他的传情眉目,用他的伶俐口齿,将文字激活,将孩子的心扉打开,将课堂渲染成美丽的风景。他无任何现代技术的元素,但他有最时尚的课堂。他无,可他有。

      他的课,有精心的“预设”,但,你看到的几乎全部是“生成”。预设和生成这一对矛盾,在我们几乎无法调和的时候,他将之完美地统一。

      他预设了目标和方向,但起点却在学生那里。他教学《美丽的颜色》,目标是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掌握阅读传记的方法,方向是从琢磨语言开始,沿着语言文字中藏着的密码,读懂居里夫人,读懂文章特点。这是预设,是老师精心的设计。可是,老师的教学却将起点放在学生那里。走进课堂,他对学生说:“我的第一个问题是”,肖老师停顿了片刻,吊足学生的胃口,“你猜我会问什么问题?”老师整整用了9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代替老师提出了四个问题。肖老师顺势抓住第四个问题,引入“传记”文体的教学。这样的起点,这样的切入,是预设,但着眼于生成,着眼于了解学生自身对文章理解的程度,着眼于“因势利导”。在第9分钟的时候,老师抓住学生提出“文章为什么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这一问题,引入“这篇课文是什么类型的文章”、“体裁是什么”、“读传记,我们要读什么”等教学主问题,然后,继续沿着“预设”走“生成”路线。预设目标和方向,但,用孩子们站立的地方作为原点,让孩子们曲曲折折地自己走,慢慢地,走向目标。

      他预设了方案,但每一步的推进都源于课堂的生成。他执教《植树的牧羊人》,预设的方案该是三个基本环节。一是默读“我”与牧羊人第三次见面部分,圈点勾画出表示“高原特征”“老人特征”“行文思路”和“抒情议论”的句子。二是默读“我”与牧羊人第一次和第二次见面部分,用相同的方法圈点勾画。三是研读“这篇文章也是一个奇迹”。这预设是藏在教师心中的,并未告诉学生。这一切教学程序的推进,都由生成而水到渠成。学生的每一次阅读,教师都只给了一个任务,“圈点勾画”。每一次提问,也都是让学生读读圈点勾画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圈点这句话。教师就着学生的言语,轻轻一点,巧妙一拨,就引到预设的目标上,于是,“高原特征”“老人特征”“行文思路”“抒情议论”,和牧羊人种种高贵的精神品质,就像破壳而出的雏鸟,展现出新鲜的生命活力。

      他预设了问题,但问题却源于现场。基于一个基本的常识,肖老师的课堂,一定有问题的预设。可是,你却发现,即使是教学问题的设计,他也是生成的。教学《植树的牧羊人》,他抓住主持人的话语,问学生:“他刚才讲了这么长一段话,你听出了什么信息?”他就着主持人所说的“热爱”,开启教学之旅,让学生圈点勾画“体现牧羊人热爱的句子”,就此顺势展开。教学快结束的时候,他又灵机一动,让学生齐读《纪念白求恩》中的句子:“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用以概括牧羊人的精神品质。教学《美丽的颜色》,他借用会场后方的一条标语,“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用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让学生转过身去,将“人民教师”改成“科学家”,齐读这句话,以概括居里夫人的一生。预设教学问题,是一种责任。面对现实的教学情景,相机而动,生成教学问题,是一种灵动。肖老师,就是这样的灵动,有预设,更有灵动。

      预设,是我们规划的路线。生成,是学生自主行走的路径。常常,预设是一回儿事,放手学生去行走又是一回事,他们似乎永远是矛盾对立的。因此,我们常常恐惧于放手,便死死地、紧紧地抓着课前的预设,牢牢地牵着学生走。可,肖老师的课,将预设藏在心中,把生成放在课堂的中央,放手,让学生去走,教师只是静心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字,巧妙地抓住他们的讨论,顺势点拨,因势引导,让预设在生成的土壤里开出灿烂的花朵,长成茂密的森林。

      他说“浅浅地教语文”,其实,那是一种“微微地状态和教法”,是一种“慢”,一种“精微”。可是,你在他的身上和课上,又分明看到一种“深深地”印记,那是一种深刻,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一种关照语文本质和关怀孩子心灵的大情怀。这样的“浅”和“深”,“微”和“大”,这样的矛盾,在他的课堂中,一样完美地统一。

      他的浅,是一种策略。他的深,是一种抓住不放的探究。举个例子,他教学《植树的牧羊人》,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圈点勾画‘我’第一次、第二次与牧羊人见面的部分”,教师没有提出更多的要求,这种方式是阅读教学策略上的“浅”,一种尊重每个学生个性体验的阅读。但,随着师生的对话,便渐渐地开始深入。当学生圈点出“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这三个句子时,肖老师便让学生标注①②③,然后连起来读一读。进而在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第一,怎么读。教师通过多次朗读点拨和指导,多次朗读训练和实践,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第二,怎么写。让学生理解对比的作用。第三,写出什么。提炼出“奇迹”这个关键词。第四,引出新的问题,“你认为牧羊人创造的奇迹应该归功于他的哪一种精神品质”。自然,接下来对“牧羊人的精神品质”的研读,也是“由浅入深”的,由“浅浅地圈点勾画关键句”,到“深深地品析人物的精神品质”。比如,当学生圈点出“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一句时,他引导学生品析“一直”,品析“还”,品析三个名词“橡树”“山毛榉”“白桦树”的顺序,从而理解牧羊人的“坚持”和“智慧”。浅,只是给学生一个低低的进入文本的门槛,给每个学生一次登堂入室的机会。深,便是就着孩子们的浅,扣住文本的关键处,咀嚼、消化、吸收,感受表达的精美和思想的睿智。浅,只是一种看似的浅,是教师在深深研读之后,在冥思苦想之后,开辟给孩子们的一条充满趣味和蕴味的羊肠小道,在它的密林深处,藏着深深的奥秘。


展开全文阅读
      他的浅,还是一种慢,一种不急不躁地耐心地等待。他的快,是一种高效,一种直抵文本,直达语文本质的高效。教学《美丽的颜色》,肖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有“美丽的颜色”五个字的句子,这个环节,从第13分钟开始,到第18分钟结束,肖老师耐心地等待每一个学生认真读完课文,直到最后一个学生将手举起。教学《植树的牧羊人》,肖老师让学生默读,圈点勾画“‘我’第一次和第二次与牧羊人见面的部分”,从第17分52秒开始,到第22分42秒结束,肖老师同样耐心地等待,直到孩子们“举起的手像一片小树林”。教学《美丽的颜色》,探究“这篇文章与其他名人传记相比,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时,教学遇到了“阻碍”,很多学生的回答“文不对题”。可这时,肖老师并不急,仍然春风和煦,反而不去叫那些举手的孩子,把机会给那些不举手的孩子……这也该是课堂的浅吧!这种浅,是一种浅浅的清澈的纯真的语文人的心态,是一种微微的慢慢的真教学的心态。可,这种浅,这种慢,又是另一个层面的深,另一个层面的快。他直抵教学的真谛,他为了学生的真发展。他直接着眼于文本,着眼于语文教学的实质,着眼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没有花哨,没有作秀,没有非语文的东西。他的所有的慢,所有的等待,所有的耐心,都是真的教学,真的语文。这种浅,这种慢,其实,是一种真的快,真的高效。

      他的浅,还是一种精微,是一种细品。他的大,是一种情怀,一种精神。肖老师的课堂,精微到何种程度?我们看一个例子。教学《美丽的颜色》,品“这个青年妇人低声说着”“看哪……看哪”中两个“看哪”,教师共用了6分半钟。品读采用朗读的形式,共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读对标点。教师先请三个学生朗读,指出朗读中呈现的问题,忽略了省略号,将两个句子都读成了感叹句。第二步,读出人物的心理。还是让学生朗读,教师反问学生“居里夫人怎么就这么说话呢”,然后让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状态,像“看着孩子一样”。第三步,读出人物性格。教师强调一个基本事实:这是一个重大发现的晚上,要是一般人,会“把宣城市市长请来,把安徽省省长请来,把十九大代表全部请来”,会很隆重,但居里夫人是怎么做的?此时,居里夫人说出这两个词的时候,该是怎样的语气?接着,师生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温和的”“淡泊名利的”“无私的”性格特征。第四步,读出人物的精神境界,走进人物的灵魂深处。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居里夫人作为伟大科学家的精神魅力。“宁静的人才能致远,承受孤独的人才能创造奇迹,温和的人才能保持心情的平静。”这样的品读,精微,精细,精致,但,换个角度看,却又是一种宏大,一种宏大的情怀和视野。教师如此细微地带着学生品读,莫外乎,是想让学生读懂他们读不懂的东西,想让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和精神悄悄融化在孩子们的灵魂里,想让孩子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丽和魔力,想让孩子们学习真语文,真学语文。这是一种大情怀,一种大语文视野的最微观的体现。微到极致,便是大;大到极致,便是微。

      无和有,预设和生成,深和浅,是矛盾对立的两面。

      可,这样矛盾的两面,在肖老师的课堂上,却被织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我们看到的,便是有,便是生成,便是浅浅的语文。

      2017年10月19日
标签:教学案例 八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案例 矛盾的两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肖培东《一双手》课例评析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下一篇:只有立好足,才能教好课——谈肖培东老师《美丽的颜色》公开课教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