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案例
阅读:924 2018-04-03
标签:
教学案例
八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案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案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解题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近郊的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三、解释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接近。
呜呼:感叹词,唉。
2.实词。
挂罥:挂着,挂住。
坳:水势低的地方。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突兀:高耸的样子。
四、整体感知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愿。
五、思想内容
描写诗人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了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六、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层,每段为一层:第一层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 ”写受害程度之深。“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飞”“洒”“挂罥”“飘转” “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从中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层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然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我”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我”只好归来倚杖独自叹息。“倚杖自叹息”不仅可以表现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茅、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兼备。
第三层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楚。“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昏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因为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 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自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了铺垫。
第四层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己及人、由近及远 、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风雨如晦的困苦中煎熬,他便忘记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安得广厦……安如山”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贴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为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七、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八、归纳总结
全诗根据诗人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教学案例二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 副对联,猜猜歌颂的是谁: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学生回答)对,是杜甫。安史之乱爆发后,饿殍遍野,生灵涂炭,杜甫举家南迁,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但他不以个人的得失为重,仍用饱蘸感情的笔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与泪的诗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写于此时,当时杜甫一家辗转流亡到了成都。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茅屋。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诗人暂 时结束了流亡的生活。可是,谁曾料,一场大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屋漏偏逢连夜雨,诗人长夜难眠,于是写下了这首伟大的诗歌。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 歌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展开全文阅读
三、深入探究
1.诗歌第一段中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请说明理由。为何几根茅草会如此牵动诗人的视线?
明确:示例:“怒号”一词用得好。“怒号”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公元759年冬,杜甫弃官入蜀,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浣花溪畔暂时落脚。但是即使要盖一间简陋的草屋,他也是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么一个勉强能够遮风避雨的地方,所以几根茅草也会如此牵动诗人的视线。
2.诗人写这首诗时只有四十多岁,正当中年,为什么他说 自己已经“老无力”?真的是指年纪大了吗?
明确:被吹落到平地上的茅草,还有可能捡回来,重新盖在屋顶上, 但是却被小孩子给抱走了,在我们看来一文不值的几根茅草,在杜甫的眼中却是非常珍贵的,因为这关乎生计。所以,当时的杜甫虽然只有四十多岁,但是我们读到“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两句时,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拄着拐杖的干瘦老人那老态龙钟的模样,原来他早已心力交瘁,未老先衰了。
3.杜甫一向怜民爱民,为什么要骂抱走几根 茅草的顽童为“盗贼”呢?
明确:诗人忍不住要骂抱走茅草的小孩子为“盗贼”,实在是无奈之语、愤 激之词,这并不 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只是因为诗人太贫穷了。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面对大风刮走茅草而心急如焚;同样,“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不值钱的茅草。
4.把被子比喻为“铁”好在什么地方?孩子为什么会“恶卧”呢?你从“娇儿”一词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写出了被子的硬和冷。据说杜甫本来有两个儿子,但是其中一个夭折了。杜甫曾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写道:“入门闻号 ,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杜甫在长安困守了十年,在安史之乱前才终于获得一个小官职。这时就想着到妻子和孩子的寄居地奉先县去探望。没想到一路上看到的都是“路有冻死骨”的惨状,一进家门,才知道自己的小儿子也已经被活活饿死了。那么,现在就剩下这么一个儿子,却跟着自己颠沛流离,只能睡在这么一个家徒四壁,甚至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燥地方的屋子里,怎么可能会有好的睡相呢?恐怕还经常做噩梦吧!小小年纪却经历了那么多本不该经历的事情,身为父亲,面对这一切却无能为力,所以,他是多么羞愧和痛心啊!此时此刻,诗人已经肝肠寸断 ,他心里一定在心疼地呼唤:我娇弱可怜的孩子呀!
5.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是作秀还是真情流露?
明确:是真情流露。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诗人的为人,读诗人的内心,读诗人的思想,读诗人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人说些什么?
五、课堂小结
“草堂留后 世,诗圣著千秋。”一座破败的茅草屋,却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崇敬之情,再次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杜甫的其他代表诗作。
2.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对主人公的动作、神态的描写。
侯晓旭
标签:
教学案例
八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案例
茅屋为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备课素材
下一篇:
《云石海涯传》小云石海涯,其父楚国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