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案例
阅读:2539  
标签: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教学案例
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14——《论语》选读与语言、文化的积累梳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选择高中语文课中《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句,讨论有关语段的思想文化内涵,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

1.诵读。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教读时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请学生结合自己在初中语文课内以及在课外所学到的《论语》语段,向其他同学推荐中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名句并做简要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 

布置作业:

1、指定《论语》的几个片段,要求认真背诵。

2、根据对孔子的了解,写一篇给孔子的颁奖词。

                                     (晋江养正中学  谭小松)

点评

这种课常见到的问题是,教师搬来大量关于孔子和《论语》的资料来贩卖,把工夫花在讨论孔子和《论语》的思想以及中国古代文化上,忽视了阅读、诵读和语言积累的功夫。

学习新的语段,联系学过的语段,重新“盘点”自己的“语料库”,很有好处。

2.文化常识

语文课程当然不是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文化,但是要学习好语言和语言的运用,就必须了解甚至熟悉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要读懂古诗文,那就需要懂得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可能会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教育科举、宫室建筑、节令时辰、礼仪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古代文化常识。

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15——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下面就中学语文课文中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作一些梳理,希望能借此提高同学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加深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了解。

一、天文地理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古国,有着发达的古代天文学。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覆于地。《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就反映了古人这种感性认识。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恒星和行星的区别,把恒星作为行星运动的坐标,划分为若干区域来识别它们。例如“二十八宿”就是最著名的恒星集群。古人还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滕王阁序》中“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指洪州是二十八宿中翼、轸的分野。此外,古诗文中还常常提到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天狼星等,并附以浪漫的想象或传说。银河在古诗文中有多种称谓,如银汉、天汉、星汉、河汉、云汉等。

在中国古代,天文与地理并称。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称代指中国,沿用至今。至于名山大川,古诗文中常涉及的有五岳、五湖等。古代地名还有很多习惯称呼或叫法,容易混淆。例如山东山西,要分清是指哪座山(崤山、华山或太行山);河内、河外、河东、河西、河南、河北,要分清是指黄河流域的哪个地区;江南、江北、江左、江右、江表,要分清是指长江流域的哪个地方。另外,还有三秦、三吴、三楚等,各有所指,都要具体把握。

1.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涉及“二十八宿”“牛郎星”和“织女星”等的语句,谈谈它们是从什么角度提及这些星宿的。

2.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地名指的是什么地方。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4)马超韩遂尚在关西。(《赤壁之战》)

(5)江表英雄,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慢》)

3.孔子及其弟子在谈到自然现象时,多用来比喻人事。谈谈下面几个句子中提到的这些自然现象在句子中的含义。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二、纪年纪时

 自古及今,太阳和月亮运行的轨迹,是我们人类最大的表盘。寒来暑往,春秋更替,社会生活在日月的轮动中渐进。中国古代对时间的划分非常细致,既有生活情趣,也富有文化内涵。

 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例如《赤壁赋》中用“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点明时间。干支纪年,六十年周而复始。有些年份,因为发生了重大事件而闻名,例如辛亥革命发生在辛亥年(1911)。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的。例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即指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由于干支纪年的循环往复,在宏观的时间尺度上容易造成混乱,古人就常常并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例如《兰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用“朔”(初一)、“望”(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例如《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一句,就记载了作者观看泰山日出是在月末那一天。

古人纪时最为复杂,对一昼夜的时间分割,有过八时段、十时段、十二时段、十五时段、十六时段等不同尺度。像“平明”“黄昏”,等词语,都是用来纪时的。南北朝以后,运用天干地支纪时及五更报夜成为主要方法。例如《与妻书》中“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就表明信是快天亮时写成的。


展开全文阅读
1.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与下列纪时名称有关的语句,体会古人纪时的“文化韵味”。

平明、日中、人定、日暮、夜阑、暮春、三春、三秋

2.从广义上说,节日也是一种纪时方式。在学过的古诗文中,涉及哪些古代传统节日?它们的延续情况如何?请归纳整理。

3.中国古代是什么时候开始才有年号纪年的?哪一个朝代用一个年号纪年的时间最长?查找历史年表等相关资料,探究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之间的关系。

三、姓名字号

古人的姓名字号十分复杂。在春秋时代以前,姓与氏是分开的。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到了汉代,则通称为姓了。名是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在古代社会,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礼记•冠义》上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所以,名和字是有关联的。例如诸葛亮字孔明,白居易字乐天,文天祥字宋瑞,都很容易看出名与字的关系。有些名与字是相反相成的关系,例如唐代诗人王绩字无功,清代散文家管同字异之。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例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又号“醉翁”等。帝王将相死后还有谥号,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有专门的《谥法》为依据。例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照临四方曰明”,“杀戮无辜曰厉”,“早孤短折曰哀”,“年中早夭曰悼”。帝王赐给大臣的谥号褒扬的居多。例如北宋范仲淹、司马光的谥号都是“文正”,欧阳修、苏轼的谥号都是“文忠”。外号也叫绰号,多是表现人物特征的名号,《水浒传》把这种外号艺术发挥到了极至。

1.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从学过的课文中各举几例加以说明。

2.根据古人的名与字的相关原则,解析下列作家的名、字关系。

(1)班固,字孟坚。       (2)曹操,字孟德。

(3)韩愈,字退之。       (4)刘禹锡,字梦得。

(5)李商隐,字义山。     (6)秦观,字少游。

(7)陆游,字务观。       (8)姜夔,字尧章。

3.下面这些历史人物的名字,都出自我们学过的诗文中,请指出名、字之间的关系。

(1)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    (2)清代的宋端己,字耻夫。

(3)清代的张孟词,字腾蛟。    (4)清代的奚疑,字子复。

(5)清代的戴殿江,字襟三。

四、礼仪制度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古代社会,大到国家政治活动,小到家庭生活、人们的交往都要在“礼”的约束和指导下进行。礼仪的制度化,使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伦理道德色彩。《周礼》把礼仪分为五类,即有关祭祀的“吉礼”,包括祭祀自然神和祖先;有关丧葬的“凶礼”,包括凭吊各种天灾人祸;有关军事活动的“军礼”,包括所有的军事行动规范;有关外交活动的“宾礼”,包括朝、聘、会、盟等国事活动,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嘉礼”,包括冠礼、婚礼、宴饮之礼、养老礼等。这些礼仪,都有严格的行为规范。    

古人很注意日常交往的礼节,仪表举止、言谈话语、坐立行走都要符合礼仪。室内的座位,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的是坐东朝西。《鸿门宴》中对这种座次的排列情况有详细的记述。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前者主要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则以拱手示意为主。如果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称为“趋”,以表示敬意。例如《滕王阁序》中有“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1.以《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为例,归纳古代社会出使的礼仪。

2.以《烛之武退秦师》《季氏将伐颛臾》等为例,分析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3.《礼记•内则》说:“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这种“养老”思想,在哪一篇课文中有所体现?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4.下面是《礼记•曲礼上》中有关“礼”的格言式的警句,你认为这些说法是否有现实意义?

(1)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2)敖(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3)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5)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引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5册)

点评

要真正学好一种语言,必须了解甚至熟悉相关民族的文化。学习语文的过程,也应当是了解、熟悉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的过程。这里的学习民族文化是和学习语言文字结合在一起的。离开语文,单纯地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学生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中关于文化常识的设计应该把握好这个尺度。

三、生活经验与思想素材的积累和梳理

茅盾说,读书应当一边读,一边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生中去看。他的这番话主要是对作家说的,但是对于有志于提高语文素养的人都有用。多数学生缺乏生活积累,所以他们很难理解那些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影响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削弱了积累的欲求,从而也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调查访问的机会,让学生观察生活、关注、参与、体验和感悟人生。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思想、积累生活经验、丰富感情。

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16——“关注社会”

面对纷繁的社会,你是否投以关注的目光?面对人生百态,你重视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参与关注社会的活动,提高对人与社会的认识,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分析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活动中,我们一起畅所欲言,勇敢地亮出自己的看法,让思维激出火花,让口才与文笔得到磨炼。

一、外面世界真精彩

社会就像一个万花筒,丰富多彩,变化万千。政治生活中的民主与平等意识,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观念,言行举止中所折射的个人修养,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认识等,都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你对哪一方面的社会问题感兴趣?以上述四个问题分小组开展活动。

1.走进社会找话题。

(1)社会中有哪些关涉民主与平等意识的现象值得关注、值得辨析的,找出来,议一议。

例如:人大代表的车辆该不该一路绿灯?有人认为应该一路绿灯,假如因为塞车影响人大会议正常召开,那么开好会与让道相比,开好会更重要。但有人认为,不一路绿灯,体现了法律和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又如:政府决策征询民意,受教育权利,男女工作机会,乞讨权…

(2)社会中有哪些消费现象值得关注、值得辨析的,找出来,议一议。

例如:有人认为月饼已不符合当代人的口味,买月饼在乎“礼”而不在乎“吃”,所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是正常的。有人则认为这些变化是不正常的,是不文明的表现。

又如:借贷消费,追名牌讲档次,学生之间互相送高级礼物……

(3)社会中有哪些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协调的现象值得关注、值得辨析的,找出来,议一议。

例如:有人认为物质文明进步了,但人的思想、行为跟不上,这是“雅而不高”的表现。也有人认为思想、行为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精神文明一时跟不上物质文明是可以理解的。


展开余文
又如:广场上绿草如茵,有人随地吐痰扔垃圾;在音乐厅欣赏音乐时,有人交头接耳,手机声不断……

(4)现在青年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对自身与他人生命的漠视引发一连串的社会悲剧,哪些具体的现象值得关注、值得辨析,找出来,议一议。

例如:有人认为因学习成绩不理想便轻生自杀,是忽视了生命的价值;也有人认为,心理压力到了自己觉得难以承受时,自杀也是一种解脱。

又如:交友遭遇挫折,受父母责骂,与同伴发生摩擦……

2.确定话题。

小组讨论,确定一个大家认为值得辩论又能辩起来的话题。

二、畅所欲言对对碰

1.走进社会找例子。

个人或与持相同看法的同学一起,通过观察、调查、采访、实地考察等方式为自己的见解准备理由和依据。

2.翻书上网找资料。 

上网浏览尽可能多的资料,为话题准备各种类型的论据。

3.畅所欲言辩起来。

就所选择的话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就不同的见解展开争论。

三、激扬文字析事理

1.整理辩论、讨论的内容,梳理自己的论证思路,构思文章结构。

2.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四、过程结果大家评

1.自我评价。

就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与别人合作的情况、发表见解的水平以及活动的收获等进行评价。

2.小组互评。

小组互相评价成员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协调能力、讨论与辩论的口才,以及所发表的见解的水平等。

按时提交议论文,在小组内交换评议。评议时,应以发现问题的独到性、提出观点的新颖性、运用论据的丰富性、评事论理的深刻性等作为评价的标准。画出文中精彩的句子、段,并就文中一处写得好的地方,写几句评语予以推荐。

将作文贴在班级的墙报上,交流阅读。

评出这次活动的积极参与奖、最佳口才奖、最佳辩论奖、最佳风度奖和最佳论文奖等奖项的获得者。

3.教师评价

教师对活动作总结性发言,给作文评分,并对作文进行讲评。

                                   (引自广东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4册)

点评

这个活动不是专为积累梳理而设计的,但是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实际生活,学生会在活动中定向地积累素材、积累思想、积累话题。学习语文一定要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结合起来,应该多开通这样的渠道。设计这样的活动,必须注意紧扣语文学习,要防止漫无目标的“走出去”。

(巢宗祺  陈元燊)

                        巢宗祺《语文教学研究与案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标签: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教学案例 语文积累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12——人教版必修1现代散文单元的梳理(教学案例)
下一篇:语文教学范畴的积累问题小议(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