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案例
阅读:922  2015-04-02
标签:教学案例 八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案例
《日》《月》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课题 《短文两篇》 主备人 刘奇桂 备课时间 2015.3.27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的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4、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 1、反复品读,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蕴含的感情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2、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复备内容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今天,我们一起品读巴金的《日》《月》,感受他别样的情怀。

2、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的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4)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2、放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反复诵读文字,思考下列问题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还要对它大加赞美?夸父渴死旸谷,为什么作者却异常的“怀念”?

  明确:

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它们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象征着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赞美飞蛾,怀念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明确: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明确:

     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譬如:“我望着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的很”“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4、“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

  明确: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冷”“死”感情色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5、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明确: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三、课堂小结

 飞蛾扑火,“终于死在灯下”,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总算“得到了光,也得到了热”。由飞蛾作者进而联想到夸父“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与飞蛾的葬身灯下情同、理近。嫦娥奔月,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他们为了自己的追求,百折不挠,坚韧顽强,心甘情愿,在所不惜。

四、关于“日”“月”的诗句

  关于日月诗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唐·王之涣)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唐.李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唐·刘禹锡)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作业: 完成《学练优》第八课

板书设计     日                                     月

  发光、发热                          冷冰、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不如


展开全文阅读
       死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对生者的期望)

教后记:



 

刘奇桂

标签:教学案例 八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案例 日》《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我的老师》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短歌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