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备课中心

道则高矣,美矣 备课 备课参考资料

 仁、礼、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和礼、乐的关系:  礼是指一套社会规范和礼仪,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建立社会秩序。儒家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
阅读全文』...

 彭国华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 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 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
阅读全文』...

 傅佩荣    儒家思想直接谈及死亡的地方并不多;不过,从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反映出死亡看法的倒有不少。我们就由这个角度来看看儒家的死亡观。    第一,儒家认为死亡是自然生命的结束,人既然出生,就无法避免老、病、死,死亡是极其自然的现象,因此在《论语·颜渊》中即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之言,也有...
阅读全文』...

  儒家思想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
阅读全文』...

 周公,为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
阅读全文』...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于佛道有一特点,即它的“入世”精神。基于此“入世”精神而抱有较为强烈的忧患意识。《周易·系辞下》中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自孔子以来,从中国历史上看,儒家学者多对社会政治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儒家的这种“忧患意识”也许可以说是儒家不同于现代知识分子的...
阅读全文』...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 陆洋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禅解】此叹境也,即叹观也。盖天地万物,何一而非“逝者”?但愚人于此,计断计常。今既谓之“逝者”,则便非常;又复如斯...
阅读全文』...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 陆洋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
阅读全文』...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 陆洋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
阅读全文』...

 墨家主张兼爱    由于墨家主张爱无差等,而儒家主张爱有差等。换句话说,在爱人的问题上,墨家强调同等,儒家强调差等。《墨子》里有段话说明了这个分歧,有个巫马子对墨子说:“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墨子·耕柱》)   ...
阅读全文』...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深刻全面变革的时代。百家诸子都兴起于此时。    《汉书.艺文志》将先秦诸子划分为十家,认为每一家都是出于某一种“王官”(政治分工中的官属专业)。    但是作为历史学家的班固忽视了极其重要的一点:先秦诸子之分并不仅是不同的学术思想之分。这种...
阅读全文』...

 俞俊    孔子的思想核心为仁,仁的核心就是“爱人”。“仁”是一种合乎礼义,发而中节的情感。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为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他认为道德修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和扩充恻隐之心。今天,德育无论怎么改革,都离不开情与爱,德育“掘池”不能忘记“蓄...
阅读全文』...

   千名中外师生头戴小红帽,今天在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放声诵读儒家经典篇章,感动天公作美,原本阴沉的天空,突然晴朗起来。激情满怀的诵经声响彻整个山谷。被中国专家称之为“千年壮举”的“第二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一举成功。      诵经者,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以及中国大陆、香港、...
阅读全文』...

     就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而言,首先认识一个一个的具体的事物,之后从诸多具体事物之中再抽象出共同的东西,从而对一类事物的共性有所认识,从而造出类的概念。对自然界的认识如此,对人类的认识也如此。      在中国,对人的类别认识,是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开始的。他从追溯人的祖先开始,一直追溯到了人类...
阅读全文』...

 聂永华    王珪、魏徵都是北方人[1],皆经历隋末的大动乱而进入贞观宫廷,他们不同于“虞(世南)、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之俦以文章进”,而是象房玄龄、来济之辈一样“以材术显”[2],渐为太宗所器重,成为心膂。在唐初并存的关陇、江左、山东三大地域文化体系中,显然属于以经世致用、致身通显为特色...
阅读全文』...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十八岁即以能诵《诗》《书》、通诸子百家言、善属文而闻名于郡中,为李斯的学生河南守吴公所器重。后在吴公的推荐下,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其才华出从,很快超迁为太中大夫。    不久贾谊上...
阅读全文』...

   人们常说:“历史不会重演。”人们又说,“阳光之下并无新事。”真理或者在于把两者结合起来。在中国人看来,从近代到现代直到今天的世界政治历史,很像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代的重演。      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政治情况      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22-481年)得名于这一时期的历史载入称为...
阅读全文』...

 内容摘要:作为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之一的“忠君”思想,一直是中国文人坚定的信仰,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现实生活当中,对“君王”的思想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借助君王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一方面又因君王不采纳自己的建议而对君王的软弱充满了失望。辛弃疾以他的词作品,反映出中国文人的悲剧命运,同时...
阅读全文』...

  中国教育报 2003-08-26 本报记者 陶继新        每逢周五,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阵铿锵有力的诵读声就在山东大学校园的夜空回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
阅读全文』...

   论坛精华帖:http://www.ruiwen.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4168    伊恬 作者单位: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一        摘 要: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文化上的优势。中国不...
阅读全文』...

       林安梧        ...
阅读全文』...

 杜维明()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岳麓书院杜维明千年学府报告会的直播  现场。  千年弹指一挥间,书魂学魄一脉成,岳麓山下的书香已经在历史  的脉搏中飘溢了一千多年,沧海桑田,带走了一代代学人的身影,却  带不走硕学鸿儒们传道、授业、解...
阅读全文』...

 赵敦华(儒学新教化)     无论西方人还是中国人,都有把事物的起源视为本质的思维习惯。  西方的政治哲学由社会起源推溯社会制度的本质,从古代的约定论和  自然论,到中世纪的君权神授和近代以降的社会契约论,无不如此。  西方人在谈及社会原初状态时,依据的多是理论假说,...
阅读全文』...

 何怀宏(儒学新教化)     内容提要:对中国古代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必要做进一步的  区别和分析,本文即试图从“行为规范”、“支持精神”和“相关思  想”三个方面来分析和阐述这一思想资源,指出在“行为规范”方面,  儒家所主张的规范可以简略地归纳为主要是一种“时禁...
阅读全文』...

             儒学新教化 高力克      一 儒学中的宗法伦理与德性价值  儒学的现代困境虽由晚清西方文明的冲击所引发,但亦源於其价  值系统的内在矛盾。先秦儒学承续殷周礼乐文化而维新,其宗法伦理  化的“人文的转向”迥异於轴...
阅读全文』...

          儒学新教化 印顺      中国的传统文化,过分着重于当前事实,所以宗教的情绪,一向  不够热烈,特别是在理学支配下的时代。  中国固有的民族宗教,如古典的“书”,“诗”,“礼”,“易”,  “春秋” (诸子一...
阅读全文』...

          儒学新教化 赵敦华      一  公元九世纪的韩愈受佛教“法嗣”观念的启发,提出了儒家的  “道统”。“道统”之说一出,儒风为之大开,直至宋明时期达到儒  学的颠峰。但近代以降,“道统”说渐受冷落。很多人以为这是...
阅读全文』...

 》点此浏览本课全部教学设计、导学案、课堂实录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