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备课中心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红楼梦
电影
神话
唐诗
百家讲坛
朗读者
李白
杜甫
宋词
感动中国
李清照
苏轼
鲁迅
孔子
电视散文
别董大 备课 备课参考资料
燕歌行【高适】逐子翻译直译(作品赏析)
[2023-09-18] [阅读次数:51]
燕歌行【高适 】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
阅读全文
』...
2022届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古代诗歌思想情感题之送别惜别类
[2021-12-24] [阅读次数:306]
考点: 1.王勃《别薛华》 2.王维《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3.辛弃疾《上西平送杜叔高》 4.吴融《赴职西川过便桥书怀寄同年》 5.柳永《蝶恋花》 6.刘长卿《送卢侍御赴河北》 7.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考点研究】 一、词句...
『
阅读全文
』...
古代诗歌经典“送别诗”精选(作文素材)
[2021-11-27] [阅读次数:291]
一、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作:客舍依依杨柳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读来即生共鸣。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是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历代广为流传。 二、王勃《送杜少...
『
阅读全文
』...
高适者,渤海蓨人也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2019-02-02] [阅读次数:4786]
高适者,渤海蓨人也。……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颂。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西。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
『
阅读全文
』...
李白《渡荆门送别》译文及赏析
[2017-11-05] [阅读次数:3712]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
『
阅读全文
』...
走进莺莺的内心世界——《长亭送别》教学札记 (教师随笔)
[2016-12-01] [阅读次数:524]
缪加奇 《长亭送别》虽然只是《西厢记》的一个片断,但通过这个片段,我们还是能真切地窥见莺莺丰富的内心世界,正是这样内心世界,让莺莺的形象变得鲜活生动,从而深深感染读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一、依依惜别的不舍 既然是送别,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自然是作者首先要表现的。...
『
阅读全文
』...
2015年高考语文考前古诗词赏析——金陵歌送别范宣李白 (高三)
[2015-05-21] [阅读次数:699]
金陵歌送别范宣 李白 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 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 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 白马金鞍谁家子,吹唇虎啸凤凰楼。 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 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 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 天子龙沉...
『
阅读全文
』...
送别诗类别及例诗
[2015-01-10] [阅读次数:2854]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此段话把情...
『
阅读全文
』...
《古诗素描》之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江亭夜月送别、渔翁、山居秋暝、春晓
[2013-09-25] [阅读次数:779]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子夜的钟声响过,风又悄悄潜入了树林。吊在叶尖上的露珠,荡着秋千,目睹自己的纯贞,失手坠下了沉寂的夜空。破碎的声音,有如一些心痛的...
『
阅读全文
』...
高适《燕歌行》译文及赏析
[2012-07-06] [阅读次数:7922]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汉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 汉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男子本来就看重横刀骑马天下行, 天子赏识非常时赫赫英雄显本色。 ...
『
阅读全文
』...
唐诗宋词鉴赏: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别董大、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
[2011-05-30] [阅读次数:1202]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 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巴尔格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他出身于此。幼...
『
阅读全文
』...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2
[2011-03-30] [阅读次数:2240]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
『
阅读全文
』...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2011-03-26] [阅读次数:9077]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 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二十五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
『
阅读全文
』...
送别诗总结(教学总结)
[2010-04-06] [阅读次数:3014]
戴凉风 送别诗积累 一、送别习俗:唱歌送别,喝酒送别,折柳送别 二、送别地点:阳关、长亭、短亭、谢亭、西楼、灞桥、劳劳亭、柳岸、古道、歧路旁、都门外、曲江(长安南边的一条河流,两岸植柳,唐诗常有的意象)、南浦(泛指分手的河边)、津渡口等。 三、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情感? ...
『
阅读全文
』...
送别诗鉴赏(高三备课资料)
[2010-04-05] [阅读次数:6491]
宿州二中 陈恒广 【教材分析】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06年湖北卷考查了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和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安徽卷考查了刘过...
『
阅读全文
』...
送别诗鉴赏(苏教版高二选修)
[2009-06-21] [阅读次数:1130]
送别诗鉴赏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抒写离情之章远在《诗经》中...
『
阅读全文
』...
高适《登陇》赏析
[2009-03-01] [阅读次数:875]
登陇 高 适 陇头远行客, 陇上分流水。 流水无尽期, 行人未云已。 浅才通一命, 孤剑适千里。 岂不思故乡? 从来感知己。 此诗为天宝十二年(753),高适离长安前去河西节度使治所凉州(今甘肃武威)上任途中,登陇山有感而作。此时高适已四十九岁。陇山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为当...
『
阅读全文
』...
高适《醉后赠张九旭》赏析
[2009-03-01] [阅读次数:1561]
醉后赠张九旭 高 适 世上谩相识, 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 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 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 能更几回眠? 张旭,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左率府长史,是盛唐时期杰出的书法家。高适这首赠张旭之作 ,是天宝十一年(752)入长安与张旭相见共饮醉...
『
阅读全文
』...
高适《使清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一)》赏析
[2009-03-01] [阅读次数:1178]
使清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一) 高 适 匹马行将久, 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 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 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 云雪尚漫漫。 天宝九年(750)秋天 ,四十七岁的高适以河南封丘县尉的身份送兵到清夷军。清夷军,是当时唐朝军队的名称,驻在妫川城内,即今河北...
『
阅读全文
』...
高适《蓟中作》赏析
[2009-03-01] [阅读次数:4222]
蓟中作 高 适 策马自沙漠, 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 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 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 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 归来独闭门。 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高适天宝十一年春南返封丘,写下了这首诗。 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
『
阅读全文
』...
唐人送别诗赏析(冀教版七年级必修)
[2008-10-30] [阅读次数:1401]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
阅读全文
』...
送别诗中出现的常见意象(冀教版七年级必修)
[2008-10-30] [阅读次数:1493]
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在这些诗中经常用到一些意象表达离愁别绪、送别怀人的情感。所谓意象,就是带有作者强烈情感的景或物。对这些意象总结如下: 一、杨柳、杨花或柳絮 古人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好友送别。《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 依。”这...
『
阅读全文
』...
《长亭送别》全文翻译(网友来稿)
[2008-10-16] [阅读次数:3308]
xiayuxue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
『
阅读全文
』...
高适《燕歌行》赏析2
[2008-10-03] [阅读次数:22776]
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是以描写边塞地区景物,反映边防将士的生活、战斗、思想情怀的诗篇。边塞诗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诗经》中《釆薇》、《东山》等篇章可以说就是边塞诗的最早萌芽。汉魏南北朝时,也有一些作家写了一些边塞诗,而唐代写边塞诗最为流行,尤其是盛唐时期。盛唐时期诗人或多或少...
『
阅读全文
』...
“长亭”如何“送别”(人教版高二必修)
[2008-02-22] [阅读次数:973]
(一)导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那首歌导入。由我清唱;并要求学生当中会唱这首歌的人都一起唱——师生同唱一首歌。 (二)品读 唱过之后是我和学生共同品读。 俗话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俗话还说,“人生最大伤心事,莫过死别与生离”。你看那相爱的人儿,却不得不忍痛别离。所以莺莺...
『
阅读全文
』...
“长亭”如何“送别”(网友来稿)
[2008-02-19] [阅读次数:686]
大侠亮剑 (一)导入 真的是用“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那首歌导入的,也真的是由我清唱;只不过我要求学生当中会唱这首歌的人都一起唱——师生同唱一首歌——而已! (二)品读 唱过之后是我和学生共同品读。 俗话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俗话还说,“人生最...
『
阅读全文
』...
“长亭”如何“送别”(续)(网友来稿)
[2008-02-19] [阅读次数:782]
大侠亮剑 (三)崔莺莺泪织情网 “伤离别,离别虽然在眼前;说再见,再见不会太遥远。若有缘,有缘就能期待明天,你和我重逢在灿烂的季节。” 柳丝系不住远行人的马,情丝也因母亲棒打鸳鸯而无法系住远行人的心。离别的一刻即将来临,莺莺和张生能否重逢? 难说。 张生说过:...
『
阅读全文
』...
高适《燕歌行》赏析
[2007-03-30] [阅读次数:15064]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
『
阅读全文
』...
《长亭送别》离别审美意蕴光环后的隐痛(网友来稿)
[2006-11-04] [阅读次数:2098]
湖北黄梅第一中学 黄智平 在“霜林醉”的季节里,王实甫在文学长廊的那一头,以崔莺莺圆心,为我们描画了一幅令人心碎的离别图: 阴霾的天空,雪片仍在不断地飞旋着飘飘而下;沉郁的古道,在“哗啦啦”的响动。 是谁让它无情地飘离?是谁让它无情的拍打? 是肆意狂乱了思绪! ...
『
阅读全文
』...
高适岑参
[2006-10-04] [阅读次数:4030]
唐宋以来,高适和岑参是经常被人们并称的两位诗人。例如杜甫说:“高岑殊缓步, 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 史参三十韵》)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辛文房 说:“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
『
阅读全文
』...
高适诗歌赏析
[2006-10-04] [阅读次数:7871]
高适 【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
『
阅读全文
』...
具有政治才能的高适
[2006-10-04] [阅读次数:523]
扬州,风花雪月之地,不记得是那朝那代的人说过“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在这座城市里,烟枝柳巷处处可见,欢歌笑语时时可闻,小桥流水,一番太平景象。可却是在这个时候,扬州府衙,却是一片肃杀之气,淮南节度使高适正在接待长安来的客人,两边相坐,各叙宾主之情,话不多时,那客人忽然道:“高大人,我从长安来是有...
『
阅读全文
』...
高适
[2006-10-04] [阅读次数:3074]
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修(今河北沧县)人。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此后,他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这一时期,他曾经和李白、杜甫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天宝八载,他已经将近五十岁,才由宋州刺史...
『
阅读全文
』...
王昌龄的送别诗(网友来稿)
[2005-08-24] [阅读次数:4437]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王昌龄是一位边塞诗人,但是他的送别诗也写得特别多,特别好,留传下来的诗篇总共不过180多首,其中送别诗就占了50来首,可见比重是比较大的。这些迎来送往、依依惜别的诗篇,主要有三个特点,下面我挑选几首极富代表性的作品稍加分析。 (一)江边明月为君留 王昌龄的...
『
阅读全文
』...
悠悠的笛声——高适《塞上听吹笛》赏析(网友来稿)
[2005-07-29] [阅读次数:2787]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陶晓跃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是作为边塞诗人昂首于唐代诗册的。他的诗,总是闪烁着刀光剑影,总是于金戈铁马中显示出一种苍劲,无论是“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凄凉,还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
『
阅读全文
』...
那一片带露的秋叶啊:说《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中的“晓来”含义(网友来稿)
[2005-05-31] [阅读次数:3257]
江苏省泗洪中学 周道宝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很美的元曲 元曲很美 “晓来”何义? 字有歧义 ——“天快亮时分”? ——还是“晓不晓得”? 秋天的那个时分定是有露 露水和...
『
阅读全文
』...
格调高昂的送别诗(教师中心稿)
[2005-05-24] [阅读次数:1431]
李茂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初唐四杰“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王勃的一首送别名作。此诗一直被人们用作离别时互相鼓励的赠言。 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
『
阅读全文
』...
亲山亲水送亲人——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网友来稿)
[2005-05-22] [阅读次数:3035]
徐昌才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恰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一首送别诗,大概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不一样。一般的送别诗...
『
阅读全文
』...
为唐代诗人高适正名(网友来稿)
[2005-05-17] [阅读次数:870]
张银 高適(702?—765),字达夫,渤海县(今河北景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虽然他离我们一千多年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然而笔者无意中发现他的名在现代书刊中竟有两种写法,请看下面例子: 一、 写作“適”的版本:《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全唐诗》(扬州诗局)。 ...
『
阅读全文
』...
高四册18 《长亭送别》之四美
[2004-08-25] [阅读次数:2990]
康宏东 一、故事之美 身为名门闺秀的莺莺和琴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权势为条件的传统择偶标准的违逆。 《长亭送别》一折表现的则是崔张爱情取得初步胜利后的又一次曲折——张生去赶考,莺莺来送别,两人被迫分离。整折戏虽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
『
阅读全文
』...
《长亭送别》中的“生”
[2004-08-25] [阅读次数:1903]
陈章平 笔者在《长亭送别》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的‘生’是什么意思”展开讨论,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查阅资料,各自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种看法:①指张生,全句即“喝完张生面前的酒”之意;②是生离死别,即活着之前的意...
『
阅读全文
』...
《长亭送别》之“四美”
[2004-08-22] [阅读次数:2215]
康宏东 《长亭送别》课后练习第四题要求“从课文中任选一支或几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要有一点文采”。 改写成现代诗并不是对原曲进行现代汉语翻译,它要求学生必须在对原曲所选意象、所设意境、所表情感有了真切、深入的领悟后,再结合自己平时训练而成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自己的创新,改...
『
阅读全文
』...
高适的边塞诗
[2004-08-21] [阅读次数:1152]
作者:不详 高适与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都以七言古诗见长,他们的诗都有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的共性,但创作风格却迥然不同。高适(702--765)的诗风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在描写边塞的战斗生活时,他侧重于表现战斗的激烈、艰苦和对士卒的同情,例如在《燕歌行》中,他就将沙漠的...
『
阅读全文
』...
社会观念的否定 价值体系的重建——从《长亭送别》中的崔莺莺形象说开去(网友来稿)
[2004-05-20] [阅读次数:4559]
常州市小河中学 孙伯琦 女性,是多数剧作家笔下的主角。不论是元曲四大家,还是近现代名家;从窦娥、崔莺莺到侍萍、陈白露。女权思想、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都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反对社会,特别是反对男权社会的种种价值理念。在《长亭送别》一文中崔莺莺这一形象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
『
阅读全文
』...
境近意远 词浅情深 ——浅谈唐人送别诗的几个特点 (教师中心稿)
[2003-12-10] [阅读次数:5678]
何翔 内容提要: 唐代诗歌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唐代的“送别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诗风,而又独具自己本时代的特点。本文在引论部分简述“送别诗”在唐诗中的地位,在本论部分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特点:内容上较广泛,涉及领域较多;手法多样,特别是借景抒...
『
阅读全文
』...
试析《法场》与《长亭送别》在创作手法上的相似点(网友来稿)
[2003-08-20] [阅读次数:1487]
第二南开中学 于傲洋 《窦娥冤》与《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作品,有着不少的相似点与可比性。例如它们诞生于同一时代,都在剧中刻画了具有反抗意识的进步女性,都揭露并鞭挞了封建势力的反动和虚伪等等。本文即旨在通过对两部剧作经典场次:《法场》一折与《长...
『
阅读全文
』...
《长亭送别》续写(网友来稿)
[2003-06-16] [阅读次数:3113]
夏保年 (一) 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 崔莺莺顿觉头晕目眩,红娘扶小姐至路旁倚树而憩,自去禀报老夫人。 …… 崔莺莺徐睁凤眼,忽见张生近在眼前,疑是南柯一梦。 张生道:“功名乃身外之物,取之也是枉然;况我张某才疏学浅,求之也...
『
阅读全文
』...
《长亭送别》《哀江南》鉴赏指要(教师中心稿)
[2003-05-16] [阅读次数:4696]
四川省金堂中学 童华池 ...
『
阅读全文
』...
关于《长亭送别》
[2002-06-12] [阅读次数:10277]
江苏南通第三中学 何铭 ——教学导航—— 《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离愁别恨,反映“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送别主题,情节并不复杂。整折戏崔莺莺主唱,由三个场面构成:长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时。随着戏剧场面的转换,作者刻意安排了三幅风景画面...
『
阅读全文
』...
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送别钱钟书先生
[2000-12-22] [阅读次数:3360]
李慎之 钱钟书先生走了,悄悄地走了。 他住院已经整整四年又三个月了,不但入院后就没有出来,而且 也没有下过床。上个月刚过88岁的生日,如此高龄而又久病,走得也 不能算是意外,但是我却总...
『
阅读全文
』...
》
点此浏览本课全部教学设计、导学案、课堂实录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